厭食症是對所有食物均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而偏食是食物攝入量與其嗜好有關,也就是對喜歡的食物攝入過量,而對不喜歡的食物表現無食欲。偏食是兒童的不良飲食習慣,偏食成為了習慣,就可能導致厭食。但從疾病上講,偏食和厭食一樣持續2個月以上,就會出現體重下降或不增,毛發稀黃、幹枯,嚴重者可並發貧血、營養不良、佝僂病、智力發育障礙、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致反複感染等,也成為一種疾病。兒科門診以食欲差來就診的兒童多數是偏食,這種情況可發生在各年齡段兒童,尤以1~6歲小兒多見,其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小兒的健康成長,防治與其發生因素密切相關。
1.區分偏食還是厭食
(1)食欲標準上的差異: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孩子食欲差,一些家長想讓孩子多吃,以為多吃就會健康,人為地給小孩定個食量標準,達不到標準,就認為是“厭食”。有些家長總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相比,認為自己孩子的食量稍少,便懷疑小孩“厭食”。其實,每個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熱能的消耗等都有個體差異,所需營養素的量也就略有不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隻要小孩的體重增長合乎標準,精神、反應正常,所進食的量就已合乎他自己的需要。
(2)偏食:每個孩子對食物的喜好不同,口味不同,所以影響兒童食欲不僅不是疾病,更多的是孩子的喜好。例如,有些不喜歡某些食物的味道,如蔥、蒜等有異味的食物。更多的兒童不喜歡蔬菜,如白菜、胡蘿卜,而喜歡吃肉類、甜食等食物,對西紅柿、黃瓜、茄子、蘿卜、胡蘿卜和雞肉等的偏食。還有些是家長做的食物不合孩子口味,也會影響孩子食欲。
2.厭食的原因
(1)疾病:任何兒童的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影響消化道功能,尤其是消化道疾病都導致食欲減退,隨著疾病恢複,厭食也可得到緩解。
(2)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可以導致兒童腹痛、腹瀉等不適,也導致孩子拒絕食用這些食物。除了常見的魚、蝦、蟹等水產品外,還有牛奶、雞蛋、肉類、香腸、水果,甚至花生和堅果等,都可能是過敏性食物。食物過敏,除了有消化道表現外,還常伴有皮疹。
(3)精神因素:精神和情緒影響食欲,也影響進食心情。情緒對進食的影響表現在除食欲和食量異常外,常伴有情緒低落或煩躁、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如強迫進食、進餐時批評、責罵、訓斥等,都可影響孩子心情。
(4)不良的飲食行為:許多飲食習慣可影響兒童食欲,如從嬰兒起未及時添加輔食、食物過於單調、過多進食零食,飲用過多的飲料等,可以使胃酸和消化酶稀釋,胃腸消化功能下降。進餐時,用講故事、看電視、遊戲等手段引誘進食,導致孩子吃飯注意力不集中,沒有這些誘惑就不吃飯,久而久之產生食欲減退的惡性循環。有些家長長期強迫進食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產生“進食等於受罪”的錯覺,並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性拒食,最終發展成厭食。
3.預防
無論是厭食還是偏食,都是可以預防的,最有效地治療不是藥物。預防應該從嬰兒做起,從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及時糾正不良嗜好和習慣。
(1)母乳喂養,主要是按需喂養,可以避免家長強行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