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以情製情。就是指醫者以言行、事物為手段,激起病者某種情態變化,以達到控製其病態情緒,促進身心康複的一類方法。祖國醫學認為,情態之病,必以情治。具體到“怒”,《黃帝內經》提出“悲勝怒”,就是以悲哀之情來治療“怒”。在中醫康複學中所做悲療,其是肺主悲,金克木,故悲哀之情能抑製怒。此外,《素問·舉痛論》還提出“悲則氣消,即悲哀能使氣鬱消散,而發怒常常是肝氣鬱結的表現,所謂“氣有餘便是火”。
三是加強修養。防怒於未然。經常博覽群書,加強自身修養,可使人心胸坦蕩,提高洞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能夠正確處理將要發生的令人發怒的事。歌德在年輕時,因受失戀之苦的折磨,幾次想自殺,把匕首放在枕頭底下睡覺。但他後來終於抑製了這種輕率的行為,把已經破滅的愛情作為素材,寫出一部震撼歐洲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四是培養樂觀主義精神,經常心情愉快。怒的產生雖然是多種原因所引起,但遇到挫折或被人惡意地攻擊時最容易發生。此外,在心境不好的時候,也容易被激怒。而經常保持心情愉快,寬容大度,就能正確對待上述情況。《素問·舉痛論》指出:“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榮衛通利,即人體營氣、正氣能正常運行,營氣為血中之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二者的正常運行,是心情愉快的結果。祖國醫學認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而怒為百病之一,這就足以說明培養樂觀主義的重要性。
五是遇事冷靜。怒,按其強度不同,可以分為溫怒、憤怒、大怒和暴怒幾種。但不管怎樣的怒,常常是不能冷靜思考的結果。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暴跳如雷就能解決問題嗎?恰恰相反,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招致更壞的結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六是及時宣泄。這是說,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時向領導彙報,向知心朋友傾訴,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千萬不要悶在心裏,以致氣鬱成疾。
七要經常聽一些音樂。當神情興奮、憤怒、狂躁之時,要聽一聽節律低沉、淒切悲涼之曲。
“寵辱不驚”: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老莊提出“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視榮辱若一,後世遂稱得失不動心為寵辱不驚;。對於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任何過極情緒,如暴怒、狂喜、極度悲傷、過度憂愁、劇烈驚恐等,都可引起生理失衡,導致功能紊亂。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誌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聯係息息相關。任何過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體免疫能力,使人體內防禦係統的功能低下而致病。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應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於喜事與悲事、興奮與氣憤、順境與逆境、快樂與痛苦等,都應“一視同仁”。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處世態度、穩定的心理狀態。
(2)疏泄法: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去,以盡快恢複心理平衡,稱之為疏泄法。具體做法可采取下麵幾種方式。
發泄方式: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去叫做發泄法,例如當有的人遇到不幸,悲痛萬分時,大哭一場,讓眼淚盡情流出來方可覺好受些。哭是一種痛苦的外在表現,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因此,有的學者研究認為,強忍眼淚等於慢性自殺。據此道理,有些國家采用叫喊療法,即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地喊叫,將內心的都積發泄出來,從而使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平衡一致。有人在盛怒難以忍耐時,於脆找個體力活猛幹一頓,或外出跑幾圈,這樣把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掉,心情亦可得到平靜。發泄不良情緒,必須學會正當的途徑和渠道來發泄和排遣之,決不可采用不理智、衝動性行為,如甩打家具,打人罵人等,這種方式非但無益,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引起更嚴重的不良情緒。
疏導宣散:出現不良情緒時,進行自我調節,有節製地逐漸發泄,或借助於別人的疏導,把門在心裏的鬱悶宣散出來。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遇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親人傾訴苦衷,或向親朋好友寫書信訴說苦悶,從親人、朋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可得到力量和支持,消極苦悶的情緒會變得豁達、輕鬆。正如俗語所言:“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所以,擴大社會交往,廣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憂消愁、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縮小“人際關係心理距離”,是醫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藥。
順情從欲: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力滿足其合理的欲望或需求,以創造條件改變其所處環境,滿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靈樞·師傳》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誌也。”順從病人的意誌、情緒,滿足病人心身的需要也是心理保健法的內容。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物質的需求是正常的社會現象。物質決定精神,需求的滿足與否,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與行為,甚至導致精神情誌病變。有些欲望僅靠勸說疏導,或強行壓抑的辦法,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隻有當其生活的基本欲望得到滿足時,才能獲得心理滿足。例如,勞動者能得其衣食,無力者得到集體的關懷。天災人禍時得到社會的救濟,幫助獨身者建立家庭,使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使病人得到及時治療等,都屬於順情從欲的基本措施,對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望和要求,不能縱容遷就,而應當善意地、誠懇地采用說明教育等方法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