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衛生可進行一般的洗漱活動,洗臉、刷牙,會陰部清洗,擦澡。注意大便後手紙從會陰往肛門處擦,即從前至後擦以免汙染傷口。產後容易出汗,勤換內衣內褲。舊習慣認為產婦不能洗澡、刷牙是不對的,但產婦容易感冒受涼應該予以注意。
3.子宮按摩正常分娩和會陰側切的產婦均可用手按摩下腹部,按摩子宮,促進子宮收縮、腸道運動、盆底肌、腹壁肌的恢複。
4.會陰傷口處理會陰側切的傷口可進行燈泡烘烤治療,促使傷口早日愈合。要注意不要燒傷自己。
5.飲食剖宮產未排氣時不要進食,其他產婦可吃易消化食物。
6.體溫體溫超過38℃請醫生處理。
7.觀察惡露(陰道分泌物)第一天為血性惡露,如果夾雜有血凝塊,請醫生診治,惡露的量應比分娩當天少,無惡臭味。
產後第二天
1.會陰傷口處理有的產婦用“8”字縫合的側切傷口,可以拆線,當然有些較大的側切傷口,或普通縫合的傷口拆線會晚一些。拆線後,注意傷口愈合情況,不要將兩腿外展,盡量並攏,避免傷口裂開。
2.哺乳如能做到早吸吮的產婦,此時乳房不會腫脹,乳汁也會通暢。若早期哺乳做得不好,則會出現乳房脹痛,很不舒適,此時可用熱敷,以減少不適感。
3.活動
剖宮產產婦,應下地活動,以減少腸粘連,促進產後恢複。
4.新生兒觀察
觀察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吃奶情況,大小便次數。
產後3~5天
惡露將會減少,顏色變淡。此時要注意體溫及子宮底是否按時下降,有無疼痛感(非宮縮時),因為子宮內膜感染,多發生在產後3~5天,有胎膜早破的產婦,產後用抗感染藥物,如不發燒,可以出院。
產後一周
剖宮產的產婦,腹部傷口可以拆線,當然要注意傷口愈合情況。對於個別體胖或貧血、營養較差的產婦,要延期拆線。
產後兩周
不要過度勞累,不能進行盆浴。可用熱水擦身,或使用淋浴清潔身體。有會陰縫合的人,不能使用肥皂。繼續做乳房按摩、產褥體操,不要馬虎。有出血、發燒、疼痛等異常時,要立刻去醫院。分娩時的創傷、出血和頻繁的宮縮,以及臨產時竭盡全力的用勁,使產婦消耗較大熱量,身體變得異常虛弱。如果產後不及時補充足夠的高質量營養,就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同時,產後還要承擔哺乳新生兒的重任,產婦營養狀況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發育、成長。因此,必須對產後的營養予以足夠的重視。產後必須按時吃飯,每日應力爭吃5餐。可按照妊娠期間的食譜,但要增加食量,以滿足身體恢複的需要。膳食成分的比例要適當,不要過於油膩,以免影響食欲。食物種類要盡可能的豐富些,經常變換飯菜的花樣,使產婦覺得舒心、可口。飯菜盡可能做的精、細、軟一些,這樣易於消化。應多食骨頭湯、牛、羊肉湯等含鈣質較多的食物。多吃有利於乳汁分泌的食物,如鯉魚湯、粘糕、豬蹄湯(或牛、羊蹄)、豆湯、醬湯等。多吃新鮮蔬菜以及蛋、肉類食物,這些食物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可以滿足產後和哺乳期間身體需要。孕期患有貧血的產婦,分娩後症狀往往會加重,因此更應注意多攝取含鐵量較多的食物。也可以適當地吃些補血藥物、如果不注意補鐵,會使產婦過早地衰老。孕期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的產婦,產後也要盡量控製鹽分的攝取,以便盡快恢複血壓正常,盡快改善浮腫和蛋白尿現象。產後也要預防便秘,重要的是要多吃含維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每日清晨喝一杯淡鹽水或牛奶也有效。產後不要吃生食,冷食,盡可能不要吃存放時間長的飯菜,不可吸煙、喝酒,以免對自身和嬰兒造成危害。
產婦出院後第二周應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應保證充足睡眠,適當的營養。
2.不宜搬運重物或幹重體力勞動,防止子宮脫垂。
3.哺乳的母親不宜服用對新生兒有害藥物,如確需服用者,應征求醫生的意見。
4.子宮底部逐漸變得在腹部不可能觸及。產婦惡露色變淡,量明顯減少。
5.產後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情緒不宜激動,對產後發生的任何事情,要以常人心態對待,這樣就可以防止情緒大起大落的變化。
6.產後居室要保持清潔安靜,溫暖舒適,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尤其夏季,室內通風更為重要。否則可引起中暑。冬季用取暖器取暖,要保持室內有一定的濕度,臥室內不要吸煙。
7.有傷風感冒的人不要探視產婦和小寶寶。
8.產後產婦容易出汗,這是正常生理現象,幾天後會自行好轉。此期間要注意勤換內衣,避免著涼。多汗是因孕期儲存在體內的大量水分經皮膚排泄所致。
媽媽沒有奶水怎麼辦
媽媽沒有奶水有如下代乳品可供選擇
1.牛奶牛奶的蛋白質含量較高,但以酪蛋白為主,不易消化。
2.全脂奶粉為鮮牛奶濃縮、噴霧、幹燥製成。
3.蒸發乳用鮮牛奶蒸發濃縮至一半容量裝罐密封。
4.豆漿大豆營養價值高,蛋白質量多質優,鐵含量也高。
5.豆粉代乳粉是以大豆粉為主,加米粉、蛋黃粉、蔗糖、骨粉及核黃素等配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