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母親,她做法的高明之處在於激發了男孩的成就感。經常有成就感的男孩能夠在將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男孩在將來能夠出人頭地,那麼如何培養男孩的成就感呢?可以從下麵的幾個方麵開始:
(1)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提升孩子成就動機的大前提。孩子敬重和認同父母,這樣能夠充分發揮家長的影響力,家長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對孩子的成就欲也有著間接的鼓勵。
(2)豐富孩子健全的情緒體驗。腦生理學家指出,支配創造欲望的區域與支配情感的區域,同在大腦“新皮質”的額葉。這正是與動物本質不同之所在。人有兩片額葉,動物沒有。隻有人才會產生動物遠不能比擬的複雜欲望和感情。因此,要發展孩子的成就欲,必須豐富孩子的情緒體驗,使他們成為情感豐富、健全的人。
(3)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在獨立做事情的時候會體驗到各種情感,這種體驗會反過來激發他們做事情的欲望和興趣。在他們的努力下,事情成功時,心情與在別人幫助或強迫下成功是大不一樣的,巨大的喜悅會激起爭取取得更大成功的欲望,相反,失敗了也會使他們產生出不屈不撓的精神。
(4)要創造條件讓孩子盡早取得成功。成功欲是在一次次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無論孩子學什麼、做什麼,都要為之創造條件,耐心引導。切忌冷嘲熱諷,傷害孩子。
(5)適時地給予正向回饋。適時的鼓勵和支持能成為激發孩子成功的動力。回饋可以用具體明確的言語表達,也可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方式。
(6)鼓勵孩子涉足新的領域,敢於嚐試沒有做過的事情。家長習慣於責怪孩子的冒險行為:“太危險了!”“那可不能去!”禁令和責備對孩子十分有害,會使孩子興趣的萌芽、新奇的體驗受到摧殘。額葉因得不到足夠的刺激而發展不起來,孩子會變成一個缺乏欲望的人。
(7)要幫助孩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事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想想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如果重新做時應怎樣改進會做得更好,使孩子的聰明才智和成就欲得到更好的發揮。
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有過“窮”養經曆
劉明今年13周歲,上初中一年級。不久前,他滋生了一種和別的同學比闊氣、比花錢大方的思想。比如,學校組織校外參觀,他聽說有的同學帶了20元零花錢,他就要家長給他30元。以前,踢足球穿一般的足球鞋就行,現在他則嚷著要買名牌球鞋,還說:“不少同學穿的是進口名牌,我買國產名牌已經是低標準了。”為了他上學方便,家裏專門給他買了輛輕便自行車,結果沒騎多長時間,他就又纏著要買輛變速車。
這是很多孩子的一種攀比心理。青少年往往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他們覺得來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亂花錢的行為就會根深蒂固。如果這種行為愈演愈烈,也許真的會有那麼一天,你的孩子的生存會因此而受到威脅。
現在,我國的許多家庭物質條件好了,又隻有一個孩子,所以家長一門心思地想讓孩子盡量過得舒服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口袋裏零花錢不斷,如今隨便從一個孩子的身上掏出50、100元錢,不是什麼稀奇事。孩子手裏錢多了,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體現。但是孩子手裏的錢多了,也令人擔憂。
靠工資生活的“工薪族”,在購買商品時未免有些躊躇,很難真正瀟灑起來。然而,和“工薪族”的孩子相比,一些暴富人家的少男少女們卻先“富”了起來,著著實實地“瀟灑”:穿的是“彪馬”或“耐克”名牌運動衣,用的是“派克”金筆、日本進口卷筆刀、高級文具盒,騎的是千元的賽車,累了就到麥當勞爆撮“巨無霸”和冰激淩,那份派頭兒,令每月靠工資生活的父母們叫苦不迭。
在發達國家,人們生活普遍比較富裕,但大多數富人對孩子要求甚嚴。他們生活保持低標準,並不鼓勵孩子縱欲使性,為的是砥礪孩子的意誌,培養孩子艱苦的品質,不讓他們墮落成錢多智少的庸才。
前麵提到的羅斯福總統不肯為兒子拿路費的例子,實在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正是他用“窮養”的方法才教會了兒子自食其力。
讓男孩們“窮”著點實際上是為他們的未來著想。如有可能,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參與父母的勞動,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父母工作的辛苦。有一名對已下崗的父親嗤之以鼻的男生,有一天,陪父親在街頭替人修自行車,還在父親手把手的指導下擰了幾下扳手。他回家後默不作聲,臉上寫滿了愧疚。從此,每當父親回家,他必定端一盆溫水,絞幹毛巾塞到父親手裏。那份真誠的孝心,出自對父親艱辛工作的感激和敬重。
如此“窮養”大的男孩子,必定懂得生活的艱苦,比同齡的孩子更堅韌,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西漢宣帝時一位大官叫疏廣,告老回鄉後,每天讓家人提供酒食,宴請親朋鄉鄰。他經常問家裏剩錢還有多少,讓家人趕快拿出去買酒買菜。這樣過了一年多,家人勸說疏廣買一些田地和住宅,留給子孫。疏廣說:“我難道老糊塗了,不想子孫的事了?我是想,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田地和住宅,子孫如果勤勞,足夠供給衣食,與普通百姓差不多。現在再給他們增加什麼都是多餘的,有了多餘的就會使子孫變懶。如果是賢材,財富多了,就會損害他的誌向;如果是蠢材,財富多了,就會增加他的罪過。而且,富人容易招群眾的嫉恨。我既然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教育子孫,也不想增加他們的罪過而又被很多人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