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塞認為,適當引導孩子的好勝心也是培養的關鍵。孩子天生就有或多或少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理。這種心理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隻要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就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促進其全麵、健康地發展,使孩子變得更優秀。
既然對好勝心的引導那麼重要,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引導男孩的好勝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呢?
1.讓男孩明白,競爭最終的目的是要超越自我
競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實力,而要增強實力,關鍵是超越自己。當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別人學習,要進行橫向比較,以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但是無論怎樣橫向比較,最終還要改變自我,才能有成效。連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無法超越別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別人的前提,超越別人隻不過是超越自我的一種自然結果。很多家長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別人的關係顛倒了,他們總是橫向比較,忽視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進步。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眼睛盯著別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隊心理”,於是很自然就會滑向嫉妒的泥坑。
2.競爭應該對事不對人
所謂“勝”,隻是說一個人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別人做得好,如此而已。別人語文不如你,但數學可能比你好;別人學習不如你,但體育可能比你強;別人繪畫不如你,但音樂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說,所謂勝負,主要是對事而不對人的,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這樣的“好勝”和“競爭”就比較健康。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如果對孩子某次考試成績的高低和某次比賽的輸贏太在意,必須分出個“好生”和“差生”來,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會涉及孩子整個的生活質量,於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情的比賽轉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
3.告訴男孩,有競爭就有失敗
在競爭中,孩子難免會遭到失敗,受到打擊。這時,父母千萬不能責備、譏笑孩子,這樣會使他氣餒,甚至失去信心、喪失競爭意識。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競爭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和長處,幫助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使他懂得競爭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檢驗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進步。
磨難是男孩成長的禮物
人生中總會有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情,這時要鼓勵男孩保持感謝的態度,如果沒有外界的折磨,怎麼會使人不斷地成長呢?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曉得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麵迅速踏過。”人生不是平坦的,但同時也說明了生命正需要磨煉,就好比是一塊燧石,敲打得越厲害,發出的光才會越燦爛。人也如同燧石一樣,在生命的過程中一定要接受各種各樣的洗禮,才會淬煉出生命的精華。家長要讓男孩懂得這樣的道理:感謝折磨你的人,你是在感恩生命給你的機會。
美國獨立企業聯盟主席傑克·弗雷斯從13歲起就開始在他父母的加油站工作。弗雷斯想學修車,但他父親讓他在前台接待顧客。當有汽車開進來時,弗雷斯必須在車子停穩前就站到司機門前,然後去檢查油量、蓄電池、傳動帶、膠皮管和水箱。
弗雷斯注意到,如果他幹得好的話,顧客大多還會再來。於是弗雷斯總是多幹一些,幫助顧客擦去車身、擋風玻璃和車燈上的汙漬。有一段時間,每周都有一位老太太開著她的車來清洗和打蠟。這個車的車內踏板凹陷得很深很難打掃,而且這位老太太極難打交道。每次當弗雷斯給她把車清洗好後,她都要再仔細檢查一遍,讓弗雷斯重新打掃,直到清除掉每一縷棉絨和灰塵,她才滿意。
終於有一次,弗雷斯忍無可忍,不願意再侍候她了。他的父親告誡他說:“孩子,記住,這就是你的工作!不管顧客說什麼或做什麼,你都要記住做好你的工作,並以應有的禮貌去對待顧客。”
父親的話讓弗雷斯深受震動,多年以後他仍不能忘記。弗雷斯說:“正是在加油站的工作使我學到了嚴格的職業道德和應該如何對待顧客,這些東西在我以後的職業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麵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男孩頭腦中會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定式: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男孩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患上憂鬱、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