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2)(1 / 3)

每個人都有情緒,尤其是孩子,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會用大道理來開脫自己,要他們能很快調整心態,做到豁然開朗似乎有些苛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將情緒發泄出來,這對他們的身心都有好處。盡管有時他們的方式有些過激,父母也應該給予充分理解。父母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們,更不是大發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讓他們懂得,發泄自己的情緒不能拿別人當出氣筒,也不能失去理智,應該適可而止。

當孩子情緒平複後,你會發現他比以前更懂事了,還會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感到慚愧,並對你的寬容心存感激;反之,如果一味地急風暴雨式地“批評加檢查”,遏製他發泄,效果會適得其反。

那麼父母如何教會孩子宣泄呢?

首先,讓孩子把心事都說出來。父母要告訴孩子把心事說出來。比如可以這樣說:有什麼事你不想告訴別人,但憋在心裏又覺得不舒服的,你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把心事寫出來,心裏就會感到輕鬆一些;也可以學會向人傾訴,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夥伴,向自己的心理輔導老師傾訴。有時候自己的傾訴也許並不一定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但你會發現傾訴過後自己的心情會變得坦蕩舒暢。還可以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喊叫來發泄內心的積鬱;當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讓自己出一身大汗來放鬆自己的心情。

其次,可在家裏布置“發泄角”。實驗證明,孩子用粗筆塗鴉的方式消解憤怒的效果最好,投擲飛鏢,或是練習跑步上籃,也可以讓男孩宣泄負麵情緒。特別是那些感覺被老師和父母冤屈的孩子,擲飛鏢是“發射憤怒”最有效的手段。

再次,鼓勵孩子奔跑或大叫。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較長一段時間都處在憂鬱、憤懣的情緒中,切忌反複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父母不妨佯作不知,隻是帶他去有山有林的地方晨練,比如,與孩子一起變速跑、一起攀登台階或一起在山林中喊叫。喊完之後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最近媽媽在工作上也有很多不如意,不過到這裏來喊一喊、跑一跑,心中就暢快多了。你覺得怎麼樣?一般孩子會在這種交流狀態下,主動跟父母提起他究竟遇到了哪些不愉快,而且,在“喊叫”之後,他已經能比較客觀地看待這些不快了,他甚至會自我檢討說:“比起媽媽的煩惱,我的煩惱真的不算什麼。”

最後,孩子發泄過後記得要擁抱他。不管對孩子造成困擾的是不是你,作為父母,一定要用肢體語言對孩子進行這樣的保證:“我會站在你這一邊。我相信你能走出來,重新變成快樂的精靈。”“雖然世間讓我們氣憤的事很多,但是令我們感覺溫暖的事一樣也很多。”單純的發泄會讓孩子倍感茫然,而發泄加擁抱的模式,才能令發泄之後的孩子感受到撫愛與親情的注入。而後者,才是孩子成長為樂觀主義者,並在成長中逐漸學會調控自身情緒的基礎。

暗示,巧妙引導不聽話的孩子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們的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應去掉那些讓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彙,而通過啟發、暗示等形式來進行,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於接受,更喜歡。

李森的媽媽在生李森的時候不太順利,醫生不僅給孩子吸了氧,還說李森以後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

李森今年9歲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樣。李森身上出現了許多令媽媽頭痛的行為,例如,曠課、貪玩、一意孤行、自私、偷竊、撒謊等。既不老實,又不聽話。鄰居們都說李森是個問題孩子。

媽媽卻不這麼認為,而是擔心他有智力低下的問題。

但媽媽帶他看了七八家醫院,也做了很多檢查,結果測定,李森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諸多不聽話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李森媽媽長期對李森進行了不良教育。

在醫生的建議下,李森媽媽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良性暗示法,對李森悄悄開始實施教育。

對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李森媽媽都會深思熟慮,都力爭給予李森正麵積極的暗示。經過半年多的暗示教育,李森就像變了個孩子一樣,身上的諸多不良行為完全不見了。

可見,暗示教育對孩子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於接受,更喜歡。暗示,是無聲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那麼,作為父母,麵對不聽話的孩子,應該如何巧妙地使用暗示呢?美國教育專家愛德華教授指出,暗示教育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1)表情暗示。家裏來了客人,林林有了小夥伴,高興得忘乎所以,發起了“人來瘋”。他一會兒狂笑,一會兒尖叫,連爸爸的眼神也視而不見。於是爸爸猛地皺起了眉頭。這下,林林總算看到了,聲音也降低了不少。

表情比眼神表現得更明確,人的表情能傳達多種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該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對象做出反應。孩子做了好事,你對他讚許地點一點頭。孩子經過努力,解開了一道題,你對他會心地笑笑,都是一種最好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