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他母親哭著給我打電話,請我務必去她家一趟。我便急忙趕去,他家裏人都悶悶不樂。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中午的時候,孩子下學沒有騎自行車回來,是讓同學帶回來的,家裏人問他怎麼回事,孩子說自行車丟了。他父親想,車子又不好,又是存在車棚裏,怎麼會丟?但還是很小心地試探著問孩子,你那車子那麼破舊,有誰會偷啊?你找過沒有?孩子說你真麻煩,我難道沒有找嗎?找了半天也沒有啊。他父親又追問難道你沒有問問看車的師傅嗎?孩子說我也問了,就是沒有找到。事實上,孩子的確是很認真地找過車子。既然如此,隻好趕緊吃飯。下午上學時候就又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了。這個當父親的越想越不對,怎麼會丟呢?沒有道理啊,那麼破爛的車又在車棚怎麼可能丟嘛!下午的時候,便提前下班去了學校,一查問,結果是看車棚的師傅給收了。那位師傅說,你家的孩子中午就來找過,但態度既不友好也不客氣,因為他亂放,所以我給他挪到後麵去了,本打算下午放學的時候告訴他,中午也就沒有多理他,讓你家的孩子難受一下也是想讓他長個記性。這位父親趕緊謝過後就在路邊等孩子放學出來。他原以為孩子會高興,結果孩子和同學一出來,看見自己的自行車和他的父親一起站在那裏,一下子就火了。回了家後,孩子也不吭聲,誰也不理,當家長的也是一肚子怨氣,怎麼搞的,給他找回車子了,怎麼還這樣對我們?實在痛苦憤懣委屈得不得了。於是,他母親便給我打電話,問我該怎麼辦!聽完家長的哭訴,我就用四個字做了總結:“惱羞成怒”。
惱之何來?丟了車子自然很惱!羞從何來?本來自己可以找到,但沒有找到,感覺羞愧;在同學麵前丟了麵子,更是羞愧;車子被父母找到了,在爸媽麵前也感覺很抬不起頭。惱了,羞了,怎麼辦?為了遮惱掩羞,隻有靠“怒”了。隻是這“怒”很自私,很脆弱。
我說你們不要著急也不要難過,這是好事情!孩子能怒,說明他還有廉恥之心嘛。做家長的一下就破涕為笑了,但轉念又說:“哎,趙老師,您就別安慰我們了。”我說你們不要管,該怎麼辦還怎麼辦,這事情我來善後,就當沒有發生過。
我到了孩子的房間,直接地和他談了他怒的原因,並對此表示理解,而且也表示他的父母也很理解他,所以讓他不要介意今天和父親發的沒來由的火。孩子流著眼淚聽著我的話,我知道他自己也很懊悔和難堪。然後我著重與他分析了為什麼會丟車子的事情,從前到後,從各個角度,包括心態、情緒、認識等,細細地回顧和總結了一番。孩子的表情終於出現了少有的凝重,然後說起了在學習上問題,為什麼還時常出現那些不該犯錯誤的現象。最後,我說你也不小了,不要老拿父母當出氣筒嘛。
孩子找回了自己的責任心,過了一個多月,孩子中考的化學成績居然是100分,到現在我還能想起他母親欣喜若狂的表情。
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心,父母的責任心真正應該體現的地方不是在孩子的衣食方麵,而是心靈的塑造。當一個人意識到給予是責任,同時也一定會發現給予是快樂,這種責任的實現是幸福和滿足的,大到為國為民,小到為父母為自己。這樣的人生當然快活。
據調查,我國現有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往往缺乏責任心。在許多家庭中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玩過的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大人不得不跟在後麵,一件一件地拾;孩子吃完飯,就把飯碗推到一邊,收拾桌子、洗碗都是父母的活兒。
在我國現有的家庭中,獨生子女居多,許多父母把無限愛心都傾注在子女身上,對孩子關懷備至,孩子在情感上得到的隻是單向“輸入”,都不知如何付出,更不知如何“輸出”情感去關心父母和他人,其結果勢必使孩子從小失去愛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心。試想,一個沒有家庭責任感的人,怎樣維持一個家庭?一個沒有集體、社會責任感的人,又將怎樣做好社會工作呢?
家長都希望子女有責任心,但他們不當的教育方式往往不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
(1)讓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有些事情屬於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可以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而另一些事顯然孩子可以發表意見,但還沒有能力做出決定,這需要家長做出選擇並幫助孩子接受所做出的選擇。父母要指導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並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精神。父母要鼓勵孩子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精神。父母要鼓勵和信任孩子,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在家中,父母不應該總把子女當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許多事都要聽取孩子的意見,讓他們體驗到一種家庭生活的參與感。如此,將會使孩子樂於幫助父母,進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1歲半到5歲期間需要大量的觸覺訓練,如果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終不給他們獨立的機會,孩子有可能失去做事的興趣和願望。家長應把責任感的培養融入到遊戲之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學著收拾玩具,把收拾玩具作為遊戲的一部分,使孩子逐漸學會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可讓孩子做適當的家務勞動,使孩子體驗一下自己對家庭應盡的責任,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與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