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是我們家長共同的願望,也是孩子將來去實現人生理想的基礎。隻有擁有了健康的體魄,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生,所以從小打好身體基礎特別重要。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使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除了營養和休息外,最重要的就是鍛煉。
讓男孩養成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
你的孩子是不是因為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太多,而你又要求他學琴、練書法、繪畫、寫日記、背誦等,熬至深夜?是不是他因為每天晚上看電視,直到“祝您晚安”,第二天變成了“熊貓眼”?你是不是因為習慣晚睡,害得孩子也跟著你熬到半夜?諸如此類的生活習慣是很不科學的。
清晨6點鍾,鬧鍾的鈴聲劃破了黎明的寧靜。睡夢中的明明醒過來,伸手關掉鬧鍾後,翻個身,繼續睡覺。這時,媽媽尖銳的喊叫聲突然響起:“明明,趕快起床了!約好今天早起,要跟著爸爸一起去公園晨練的,不是嗎?”明明翻了個身,繼續睡。快要進入夢鄉時,媽媽搖醒了他。明明實在是不願起來,可是媽媽又猛然地大聲喊著:“趕快起來啊!”
“再睡5分鍾,隻要再睡5分鍾就好啦!”明明像蝦米一樣把身體縮成一團,拉回被媽媽掀開的被子。“快點兒起來!爸爸早就準備好啦!你怎麼還在睡呢?”“那讓爸爸一個人去不就成了嗎?”明明發脾氣了。但媽媽似乎沒有要放棄的意思,今天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明明叫醒。“你昨天已經約了爸爸早上一起去運動的,不可以不守信用!”媽媽說著又把被子掀起來。明明很無奈地脫掉睡衣,換上媽媽準備好的運動服。爸爸在門口做著簡單的運動操,明明到了門口,打了一個很大的哈欠。“終於起床了?”明明毫無精神地點點頭。“我看你的眼睛,好像還沒有完全睡醒。叫你早點兒睡,偏偏不聽,這會兒又困!”爸爸搖搖頭說。於是爸爸走在前麵,明明跟隨在後,一步一步慢慢地向附近的公園走去。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生命活動都遵循著一定的周期性或節律而展開。例如,人的情緒、體力、智力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人體的許多生理指標,如腦電圖、體溫、血壓、呼吸、脈搏,以及激素的分泌量等,都是按照季節、晝夜的規律而有節奏地變化著,我們的起居作息也必須要符合這個運轉規律。否則,就會降低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導致疾病的發生和早衰。
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研究小組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與常熬夜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其精神健康程度較高。據悉,厚生勞動省的研究人員以440名職員為研究對象,向他們分發了早睡早起型、“夜貓子”型生活方式調查表和自我判斷精神抑鬱度問答表。此外,科研人員還分別測量了被研究對象上班和回家時唾液中皮質醇的指標。分析結果表明,早睡早起者唾液中的皮質醇指標較低,因此他們的精神抑鬱度也較低。據科研人員介紹,人體激素分早晨型和夜晚型兩種,皮質醇是早晨型激素的代表,起著分散壓力的作用。沒有壓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這種激素對守護人類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隻要我們每個人留心觀察周圍,就會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例:凡從小堅持早睡早起,並堅持早晨鍛煉的人,大都身體好、氣質好、性格好、生病少。
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一年四季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在吃早餐前40分鍾起床,到戶外跑步、散步、打球、做體操,或者在室內打開窗戶做各種運動,這樣早餐便會有食欲。當然,活動的項目、強度的大小、時間的長短要根據各人的條件、愛好而定。
在習慣方麵,父母應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作息製度。這是因為有規律的作息製度,可以在人體中樞神經係統中形成一種良性刺激,建立各種各樣有節律的條件反射,使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能不知疲倦、長時間地進行下去,使人更好地與外界環境相適應,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這也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孫思邈將作息時間具體規定為:“雖雲早起,莫在雞鳴前;雖言晚起,莫在日出後。”
孩子早睡早起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願起的根源在父母身上。父母平時要注意:
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到了睡覺時間,應保持室內光線舒適安靜,不要大聲吵鬧。在孩子準備睡覺時不要看電視,否則他無法安心睡覺。在孩子睡覺前不要和他嬉戲打鬧,以免他過度興奮難以入睡。
安排好作息製度。給孩子製定一個生活作息製度,每天什麼時間幹什麼,給孩子講清楚,沒有特殊情況不要變動。孩子不樂意時,可以通過講故事、學兒歌等方式,讓孩子懂得早睡早起的好處,假以時日,孩子便會養成遵守作息製度的好習慣。
要持之以恒。每天都堅持讓孩子早睡早起。不能一到周末就玩至深夜,周日早上全家人都賴在床上不起來,這樣很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父母以身作則。如果父母生活不講究規律,睡覺起床,隨心所欲,孩子自然會學大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