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把男孩培養成男子漢(2)(1 / 3)

喜歡拆東西,是許多孩子的共同特點。一個小男孩正在將一輛玩具汽車一點一點拆散。他先用手錐拆下一個軲轆,下一個卻拆不掉了。想了一會兒,他把拆下來的那個又安上了,兩個軲轆相互作用著使勁,很快兩個軲轆都被拆掉了。孩子的父親見狀大喜,兒子懂了工具的原理。一般情況下,好好的玩具全給拆了,孩子得到的很可能是一頓痛斥,但這孩子得到的卻是一通誇獎。孩子下意識的舉動被父親看到後,進一步向他講了杠杆的原理和工具的作用,這時孩子聽得別提多認真了。這位父親早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當孩子幹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你對他講什麼他的吸收能力都特別強,因為那時他的心是向你敞開的。你再誇誇他,他的那份得意還可以將創造力繼續遷移,舉一反三。

“頡浩小時候破壞的東西可真不少。”這是頡浩奶奶給孫子的又一評價。但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時候,這個10歲剛剛出頭的小男孩,就承擔了家裏各種電器的安裝工作。

手是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讓孩子多動手是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手的活動,可以獲取更多的外部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使孩子心靈手巧。孩子動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種:

第一,成人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損壞東西,許多事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而由成人包辦,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動手的機會。

第二,家庭裝飾擺設成人化,沒有孩子動手的小天地。孩子進了家門,這不許動,那不許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動的空間太小。

第三,孩子動手材料少。爸爸媽媽花錢買的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的,不能拆拚,孩子缺乏動手的材料。

不少小學生,由於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歲的孩子鞋帶散了不會係,急得直哭;9歲的孩子不會穿衣服,鬧出將內衣當外衣的笑話;10歲孩子要媽媽喂飯。在這種“溫室效應”下,孩子因嬌寵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成才的。

孩子很小就有“自己動手”的願望,從蹣跚學步開始,盡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讓大人牽拽。到兩歲時,孩子就常執拗地說“我自己做”,不願別人幹預。通過動手動腦進行探究便成為孩子的一大心理需求。家長隻要注意觀察就能發現,孩子經常是不知疲倦地在動手操作和探索。

孩子經常動手動腦,做力所能及的事,獨立從事一些活動,這能促進他們身體、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緒等方麵的發展。如果家長過分“關心”和“保護”,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就會由於缺少鍛煉機會而影響他們各方麵的發展,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等,智力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我給家長朋友提出三條建議:

(1)大膽放手鍛煉。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的教育態度很重要。家長不要對孩子百般嗬護、束縛太多,而要放手讓孩子主動活動、鍛煉成長。孩子在動手製作東西或玩操作性遊戲時,往往會把家裏弄得很亂,所以家長就容易限製孩子開展這類活動,這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去限製孩子,但是可以給他們提要求。如孩子玩剪紙時,要求他們玩完以後,把紙屑清掃幹淨;玩拚插玩具時,要求他們玩完將玩具材料裝好,放回原處碼放整齊。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動手的需要,還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孩子自己動手幹活時,有時會“闖禍”——毀壞東西,所以家長往往采取高壓控製的做法,不讓孩子隨便動手。當然,孩子缺乏經驗,確實容易闖禍。但如果對他們采取高壓控製,這也不準動,那也不準動,肯定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孩子動手幹活不慎損壞了東西,但換回來的卻是更加寶貴的東西——獨立生活能力的增強。當然,凡孩子能接觸到的地方,要排除隱患,如電插座要安在孩子夠(找)不到的地方,能造成人身傷害的器具和貴重易損的物品要收藏起來等,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自主地動手探索。

(2)為孩子創造條件。孩子在一定的環境中成長,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要為孩子創設能促使他們動手的環境和條件。比如,讓孩子穿帶紐扣的衣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家長給孩子買了衣服後首先要檢查衣服扣子和扣眼的大小是否匹配。如果不合適就應更換、加工,否則扣起來難度太大,孩子就不願動手去扣了。為了培養孩子扣紐扣的動手能力,家長還可以專為孩子製作一個扣扣子的操作板,供他們動手玩操作性遊戲。

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很有好處。如幫媽媽剝豆、疊小件衣服、整理書報等。

(3)積極支持鼓勵。家長要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勵他們做有一定難度的事。孩子常常要幹那些他們不會幹或幹不了的事,比如看媽媽拖地板,他也要拖。其實,這也是孩子的一種心理特點。因為,不會幹和幹不了的事對他們說來,是很新奇並有較大吸引力的。遇到孩子執意要幹他幹不了的事時,家長不要一味訓斥,而應幫助孩子,和他們一道去做,或家長做時讓孩子來“幫忙”,幹完事後最好稱讚孩子“真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