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皇上夜闖尼姑庵(1 / 3)

話說李治登基以後,大臣們的為官熱情大增、各施神通,因為他們被委以重任,提出的意見總能被無條件采納。而對於李治來說,最不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上早朝了。

“朕剛登基,想給天下百姓一個好印象,朕決定大赦天下。”

“萬萬不可啊,皇上!”長孫大人說道,“大唐律法公正嚴明,懲治該懲治之人,若皇上減輕他們的罪行,那將是對受害者的不公啊,皇上!這會使更多遵紀守法的良民看到邪惡之徒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從而失去對大唐律法的信心啊。”

“舅舅說得是,那就改為減輕稅負吧。”

“萬萬不可啊,皇上!”褚遂良大人說道,“減稅容易增稅難啊,皇上!現今天下太平、百姓富裕,皇上大可不必減免稅負。而如果皇上一定要減免稅負,朝政開支必然不夠,過幾年又必須增加稅負,而且可能還要比如今的稅負水平更高,而增稅會引起百姓的不滿啊。到時,百姓隻會認為皇上隻是因為剛登基減了幾年稅,實際上是要增加稅負啊。”

“褚愛卿說得也有理。那各位愛卿認為,朕需要做點什麼呢?”

“皇上隻需交給臣等去辦就行了!”幾位大臣異口同聲道。

李治覺得似乎都已經沒什麼可說的了,可身為皇上又覺得都不說話不太好:“朕覺得……”

“萬萬不可啊,皇上!”一位大臣站出來搶話道。

“愛卿還沒聽朕話完,怎麼就知道不可了呢?朕還沒說呢!”李治說道,“朕剛才是想說,朕覺得今天天氣不錯。”

“萬萬不可啊,皇上!”長孫大人又出來說話了。

“朕隻是說今天天氣不錯,舅舅怎麼又不可了呢?”

“朝堂之上萬萬不可講這些無聊的話題啊,皇上!朝堂乃大臣們與皇上商討國家社稷大事之所在,豈能兒戲?皇上如何能在朝堂之上談論這些兒女家常之事呢?那以後大臣們要是都在朝堂之上跟皇上談論天氣,那朝堂都成什麼了?”長孫大人頭頭是道地說來。

“舅舅教訓得是。”李治說道,“那眾愛卿有本啟奏、無本退朝吧。”

每天的早朝都很短暫,但都足以讓李治憋上一肚子火。下朝後李治很是氣憤,想找人傾訴,於是前往立政殿找皇後。

“皇上似乎臉色不太好?”王皇後問道。

“我臉色能好嗎?每天早朝,那般大臣總是跟朕對著幹,就連朕的親舅舅都不肯幫朕,還帶頭跟朕對著幹!”

“那臣妾可要恭喜皇上了。”皇後高興地說道。

“恭喜?皇後你沒事吧?”

“隻有英明的天子才有真正的大臣啊!大臣們敢於直言不諱,那是因為皇上聖明,能夠接受眾臣意見。”皇後教導道,“當年魏征也是三番五次當著眾大臣麵反駁太宗皇帝,讓太宗皇帝感到很丟麵子,太宗皇帝曾憤怒地說要殺了魏征,幸好長孫皇後提醒,有魏征這樣直言不諱的臣子正說明太宗皇帝英明,太宗皇帝才意識到魏征是自己難得的一麵‘鏡子’啊。”

“臣妾在太宗皇帝身邊多年,太宗皇帝時刻教導臣妾要當一個像長孫皇後那樣的賢後、良佐,臣妾到現在還每天翻閱太宗皇帝的《帝範》,希望能成為皇上真正的良佐。”皇後滔滔不絕道,“君主深處九重之宮,與民隔絕,不能看到天下所有的東西,不能聽到天下所有的聲音。惟恐自己有過失而不能聽到,自己有缺失而不能及時補救。因此,大禹治理天下,專門設立了一個如同小鼓一樣的鞀,並且對百姓說:如果誰有訴訟和不平,就可以搖鞀;堯帝也專門樹起一根‘謗木’,表示願意傾聽老百姓的呼聲。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能夠吸納正確的意見和謀略。他們側耳傾聽,虛心納諫,期望有識之士能以正直之言相告……”

李治真後悔自己來到立政殿,心想,去哪裏不好,偏偏要來立政殿聽訓,在朝堂上被大臣們訓得還不夠嗎,還要來立政殿聽皇後訓?他真想找個借口離開。

突然,外麵傳來了簫聲,李治興奮地問道:“哪來的簫聲?”

“是蕭淑妃那邊傳來的,皇上。”隨行的太監說道。

“帶朕過去看看。”李治高興地說道。

原來蕭淑妃聽說皇上進了皇後的寢宮,開始爭風吃醋,想到了用簫聲吸引皇上的注意、勾引皇上過來。她每次聽說皇上進了皇後寢宮都用這一招,屢試不爽。

李治興高采烈地來到蕭淑妃的寢宮,高興地說道:“沒想到愛妃如此有雅興,竟在宮裏吹簫。”

“皇上許久不來看臣妾,臣妾悶得慌,不知不覺地就吹了起來。”

“愛妃這是哪的話,朕昨晚不一直都陪著愛妃嘛,早上才剛離開一會去上個早朝,這不又來了。”

“可能是皇上不在臣妾身邊,臣妾就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沒想到還真隻是過了一小會。臣妾想都不敢想,要是哪天皇上不來了,臣妾這日子真不知道該怎麼過了。”

“朕怎麼會不來愛妃這呢。那個王皇後,一天到晚就像朕的父皇和母後一樣,一個勁地教訓朕。”

“那皇上就別去立政殿了,來臣妾這,臣妾陪皇上喝酒、陪皇上跳舞。”說完,轉身吩咐奴才道:“來,給皇上備酒,叫上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