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授比丘菩提正念,賜優婆…(1 / 3)

神王乃問三藏道:“聖僧,你一路來,如何虧了他們兵器?”三藏道:“上神不知:弟子一路遇了無數妖魔,若不是他三個有此兵器戰妖鬥怪,怎能前來。但知是出家人,以慈悲為主。遠來取經為何?原以濟度眾生為念;被他們這兵器,傷害了多少性命,這便是他害事處。仰望神王收貯了他們兵器,免得傷害生靈:陰功浩大、”行音道:“我等兵器,原也為保護師父西來。如今取了真經回去,也要靠著他。如何繳還得?”三藏道:“徒弟,如來要你繳還,必須有個聖意。你且依命繳還,再作道理。”八戒道:“師父,徒弟若沒了釘鈀,討飯也沒路,還是留著鈀罷。便是保護經回,也少不得要他。”神王笑道:“八戒,莫慮保經無器械。你且看我這手中是何物?”八戒看了一眼道;“你手中是一個打牆的杵,長又不長,短又不短;降不的妖,打不的怪:沒用的物件。”神王笑道:“我這件兵器,你那裏知道?”行者說:“弟子也不曾見,請說他個來曆。”神王乃說道:

“先天生,後天生,這件神物天下少。

諸般武藝讓他強,說起威靈真不小。

斂鋒蓄銳萬魔降,鎮怪驅邪諸孽掃。

等閑不用有威風,清淨壇場無價寶。

整齊大眾聽經心,降服大鵬金翅鳥。

法華海會佛菩提,全仗降魔力量保。

視彼金箍燈草心,笑那釘把枯苗槁。

漫誇寶杖有神通,此杵旋時都要倒。”

行者聽得,暴躁起來道:“神王口說無憑,弟子情願與你比較個神通。若是你的寶杵,勝過我的金箍棒,不必講了,情願繳還在靈山庫藏;若是我這棒兒,勝過你的寶杵,還讓我的金箍棒保護經回。”神王道:“佛爺在上,靈山非賭鬥之所,安可與你稱雄較力。隻是把你的金箍棒、我的降魔杵,兩件寶器放在階前,比一個輕重,試誰的氣力,便見神通。”行者道:“說的有理,隻恐沒有這等大秤。”神王道:“何必要秤,權把沙師兄的寶杖橫擔我們棒與杵,孰重就輕,自然兌出。”行者乃把沙僧寶杖橫擔著,一頭行者棒,一頭神王杵。那棒那裏敵的過杵。八戒見了,忙將釘鈀也放在棒這一頭,越稱不起。行者急了道:“神王,我原隻講降妖滅怪,輕巧的神通,不曾與你講甚麼力量。你看我這棒兒,叫聲‘攜,就如繡花針,怎麼也較甚輕重?”神王道:“你便叫他小了看。”行者把棒取在手中,叫一聲“斜,隻見那金箍棒越大了。行者叫了幾個“斜,便大了許多。行者急了,舉起棒,照杵上打來。神王忙掣過講道:“孫悟空,靈山勝境,使不得性子。早早皈依如來,繳還了凶器,隨汝師取了真經去也。”行者氣哼哼的,還要爭長。

三藏道:“徒弟,莫要爭能。我等為何事到此?”行者聽了師言,隻得忍氣吞聲,隨著三藏叩首殿階之前,說道:“弟子玄奘,仰望我佛仁慈,給賜真經,早回東土,以慰君主之望。”如來見其迫切,乃喚:“阿難,引領三藏師徒,到寶經閣查發真經,付與唐僧。”

阿難領旨,引著唐僧到寶經閣去。三藏在寺中,行一步,觀看一步,向行者稱讚道:“真好佛地。”不覺來到閣前,見那閣上:

霞光萬道,瑞氣千尋。彤雲裏顯出碧琉璃,綠樹頭映著朱窗戶。獸角飛空,真乃拂雲霄漢;雀簷傍牖,果然繞樹陰深。正是一座淩煙從地起,綺雲承露自天排。

阿難領著三藏師徒,登得寶經閣,查閱諸品經卷,俱有簽記名目。阿難道:“聖僧,你看這寶笈瓊書,玄詮妙典,真個是人間少有,天上無多;乃不二法門之奧理,最上一乘之真言。東土眾生,何幸得以見聞!丘僧尼,永為課誦。隻是取去,一路要小心敬意,莫生怠慢。這所關非小,不教空費聖僧一番辛苦。”三藏道:“謹領教言,決不敢怠饅。”阿難乃查檢真經,共計三藏,該三十五部,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從中查出五千零四十八卷,名為一藏,交付與三藏師徒。三藏受了經,乃分作四擔,叫行者、八戒、沙僧各擔一擔。以一格分作兩櫃,背在玉龍馬上。當時阿難把經卷數目,開寫明白,交付與三藏。卻是:

《涅勢經》、《菩薩經》、《虛空藏經》、《首楞嚴經》、《恩意經》、《決定經》、《寶藏經》、《華嚴經》、《五龍經》、《大集經》、《禮真如經》、《大般若經》、《金剛經》、《法華經》、《大光明經》、《未曾有經》、《摩謁經》、《瑜伽經》、《正**經》、《西天論經》、《維摩經》、《寶常經》、《佛本行經》、《菩薩戒經》、《僧祗經》、《寶成經》、《三論別經》、《佛國雜經》、《大智度經》、《本閣經》、《起信論經》、《正律文經》、《維識論經》、《大孔雀經》、《貝舍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