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旋挖鑽灌注樁的施工技術及控製要點(2 / 2)

3.2.2護壁液池的製作與施工

護壁液池大小一般為鑽孔容積的1.5~2倍,要有較好的防滲能力。在沉澱池的旁邊設置渣土區,沉渣采用反鏟清理後放在渣土區,保證泥漿的巡回空間和存儲空間。在用粘土粉造漿時一般用水力攪拌器製備泥漿,在用膨潤土造漿時用泥漿攪拌機製備泥漿。

護壁液的再生處理:施工中采用重力沉降除渣法,即利用泥漿與土渣的相對密度差使土渣產生沉澱以排除土渣的方法。現場設置回收泥漿池用作回收護壁泥漿使用,泥漿經沉澱淨化後,輸送到儲漿池中,在儲漿池中進一步處理,比如加入適量純堿和CMC改善泥漿性能,在經測試合格後重複使用。

3.3水下混凝土的灌注

水下混凝土澆築的施工質量將嚴重影響灌注樁的質量,所以是一道關鍵性的工序,在施工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3.3.1灌注前首先要檢查各項器械如漏鬥、測試儀器、量具、隔水塞的完好情況。3.3.2灌注時采用的商品砼強度等級要按圖紙設計要求,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得大於25mm,坍落度控製在18~22cm之間,擴散度為34cm~45cm。3.3.3水下混凝土必須有隔水栓封底,隔水栓應保證良好的隔水性能並能順利排出。3.3.4在確認混凝土存量備足後,即可開始灌注,借助砼重量排除導管內的泥漿,首次澆灌時,初灌量應將導管底端能一次埋入0.8~1.2m並且導管內存留的混凝土高度,足以抵製鑽孔內的泥漿侵入導管。3.3.5水下混凝土應連續澆築,不得中途停止,水下混凝土澆築麵宜高出樁頂設計標高1.0m左右。灌注混凝土的時間盡量加快,以防混凝土進入鋼筋籠時其流動性減小;當孔內混凝土接近鋼筋籠時,應保持埋管較深,並放慢灌注進度;孔內混凝土麵進入鋼筋籠l~2m後,應適當提升導管,減小導管埋置深度,增大鋼筋籠在下層混凝土中的埋置深度;在灌注將近結束時,由於導管內混凝土柱高度減小,壓力差降低,而導管外的泥漿及所含渣土的稠度和比重增大,如出現混凝土上升困難時,可在孔內加水稀釋泥漿,用泥漿泵抽出部分沉澱物,使灌注工作順利進行。3.3.6在實際澆灌混凝土過程中,要經常檢查導管埋置深度,導管埋設深度要保持在2-6m,超過6m很容易造成鋼筋籠上浮,堵管、埋管、掛鋼筋籠等現象發生,造成質量事故;導管嚴禁提出混凝土高麵,起撥導管時,應先測量混凝土麵高度,根據導管埋深,確定撥管節數;要勤檢查,均勻撥管。拆除後的導管放入架於中並及時清洗幹淨;混凝土升到鋼筋籠下端時,為防止鋼筋籠被混凝土頂托上升,應采取以下措施:在孔口吊筋固定鋼筋籠上端。

4、結語

本文主要從旋挖鑽孔灌注樁的施工特點、護壁液(泥漿)的製備、水下混凝土灌注這三個方麵,對施工控製要點進行論述說明,可見,旋挖鑽孔灌注樁在施工質量、進度等方麵是優於其他方法的,但是要保證鑽孔、成樁的質量,還必須要先進的施工技術和現場管理加以配合,發揮旋挖鑽機的高效作用。

參考文獻

[1]敢峰,付英林,劉清江.談鑽孔灌注樁施工質量的控製[J].山西建築.2004年19期

[2]劉三意.多工藝旋挖鑽進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3]彭宏勝.在複雜地質條件下旋挖鑽孔灌注樁的施工技術要點[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