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鼎成龍升勢爭強 三十五章 龍升(1 / 2)

宋遼兩國在澶州議和,直到五月,遼兵方才全部撤回幽州,經此一役,遼宋夏三國各有忌憚,沒有十足把握,不願妄動刀兵,令他國坐收漁翁之利。

九月,各州縣護民官,諸軍指揮使、校尉,丞相府群臣勸進,陳德定於十月在長安登基,立太廟。

“敦煌處於吾國正中,若四邊有事,大軍自河西出,倍道兼程,援應四方。”陳德指著地圖上河西走廊敦煌的位置,從這裏到河中撒馬爾罕、關中長安、以及北方的烏拉爾山口要隘與小海的距離幾乎相當,龍牙、虎翼、教戎諸近衛軍團若駐屯關中,則難以響應河中及漠北,駐紮在河西走廊,較容易援應四方之變。

“皇帝必須和他的近衛軍在一起。”陳德沉聲道,“正因如此,吾朝以敦煌為西都,長安為東都,皇帝在長安登基,駐蹕敦煌處理國政。”

李斯點了點頭,關於國都定於何處,曾經有過許多爭執,有主張靈州的,有主張長安的,也有主張敦煌甚至高昌的,最後陳德還是決定以敦煌為皇帝日常理政的西都,而以長安為新皇登基及太廟所在的東都。

接過李斯奉上冊封功臣的聖旨,陳德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藩王裏麵,蜀王李舜已經上表稱臣,排在李舜之下的,依次是康居王康曲達幹、於闐王尉遲達磨、高昌王仆固勤,藩國當中隻有李舜的蜀國是實際獨立的國度,蜀王李舜在境內推行諸般製度皆仿照夏國體製。又與夏國訂立盟約,夏蜀之間不禁止百姓往來,不收關稅,若夏國與大宋、遼國等外敵交戰,蜀國當出兵相助,若蜀國受到強國侵略,夏國亦當履行盟約,保護蜀國的安全。

真正排在功臣前列的,乃是秦國公辛古、魏國公蕭九、韓國公李斯、趙國公於伏仁軌、楚國公張仲曜,更往後去,則是列侯,鎮北侯蒲漢姑、鎮南侯羅佑通、鎮東侯米荻、鎮西侯石元光、博望侯李朗、澄海侯餘喜等等,共有五十餘人獲得封侯殊榮,驃騎軍校尉尚忠信也因其在靈州之戰中的殊勳,封武毅侯,成為諸軍校尉當中少有的封侯者之一。

國公與列侯乃是世襲勳位,享有千頃到百傾不等的封地,並且和藩王一樣,不逐代遞減。這些開國勳貴的子孫,卻沒有無條件進入丞相府或者各軍獲得優職的機會,倘若不能憑借自身本事獲得選拔的正途出身,便隻能以服役於虎翼軍的方式獲得士人身份,不然,即使尊貴如國公,也隻能成為皇家蔭戶,不但沒有職祿,還要將自己歲入的三成交給皇家。倘若連續兩代都無法為國效力,則會失去爵位。

除了開國這寥寥幾十位公侯外,此後公侯顯爵作為國家重賞,例不輕授,需要皇帝提議,校尉會議、護民官會議絕對多數通過才成。

公侯以下,是逐代減爵的四級世襲貴族,從低到高分別為大夫,上大夫,亞卿,上卿,這些世襲貴族世子雖然可以得到遞減一級的爵位,如上大夫世子襲爵大夫,但他必須積累到相當於未襲爵者兩倍的功勳才能進爵。在李斯列出的單子上,分別獲得大夫到上卿爵位的共有兩百多位。

大夫以下,是五級不能世襲的爵位,從低到高分別為:公士、材官、上造、庶長、徹候。所有軍士、文士、匠師、學士都至少享有最低爵位公士,此後依據功勳大小,分別由大將軍府和丞相府考核其功勳晉爵,所有爵位都有終身的食祿。

建國以後,戰爭不比前十年那般頻繁,軍士的俸祿由三部分組成,職祿、爵祿和歲入,職祿為根據軍士的武藝和職位高低發給的年俸,從軍士到上將軍,分別四十貫到一千五百貫不等,爵祿為根據爵位高低發給的俸祿,由三十貫到五百貫不等,歲入則是依附軍士的蔭戶上交的三成歲入。例如,剛剛晉身軍士、武藝普通且並非軍官者,職祿為四十貫,公士爵祿為三十貫,則年俸為七十貫再加歲入,若軍士武藝出眾,職祿為六十貫,爵祿仍為公士三十貫,則年封為九十貫再加歲入,若尚忠信職祿為校尉年俸兩百貫,爵祿為列侯年俸三百貫,則年俸為五百貫再加歲入,若辛古職祿為上將軍一千五百貫,爵祿為國公一千貫,則年俸為兩千五百貫再加歲入。若是戰爭當中,還有賞賜和繳獲可以分配。

陳德微微點了點頭,將名單交還給李斯,問道:“公侯的世襲封地,可都選好了?”夏國地廣人稀,雖然大量授田,但開墾的土地主要還是靠近原有的城池和要道,許多偏遠的水草豐美之地尚且無主,這些土地大都由皇室代表國家所有,一切歸入丞相府掌管的國庫藏,再由國庫撥給皇室用度。若皇室想要將這些土地分封給功臣,則要和公侯爵位一起得到校尉會議、護民官會議的同意。

李斯呈上另一張地圖,上麵陳德劃出了百十片大小不等的土地作為公侯的封地,其中,辛古選擇了小海之旁的一片苦寒但遼闊的草原作為秦國公封地,於伏仁軌將趙國公封地也選在小海附近,張仲曜的楚國公封地則選了烏拉爾山口東側一塊水草豐美宜農宜牧的土地,蕭九的魏國公封地在在靠近蜀國的漢中。國公的封地都大的有千傾之廣,小的也有百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