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化學用語”這個工具
“化學用語”是在學習化學的時候必須要掌握的重要工具,課堂學習、化學實驗、化學記錄、化學習題計算都離不開它。既然它這麼重要,那麼,應該怎樣加強這方麵的學習呢?想要加強這方麵的學習就要抓住三大關,也就是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當他們出現的時候,一定要緊緊記住。
2.分析、理解,找出規律
化學中的一百多種元素,要怎麼記才能記得住,記得牢呢?其實,可以讓孩子反複分析和理解。在裏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從周期表中可以看出,左下方的元素是金屬元素,右上方的元素都是非金屬元素,金屬與非金屬之間有一明顯的從硼到砹的分界線。有的同學為了幫助記憶還編了一首歌謠:“從硼到砹畫條線,金屬都在左下邊。右上全是非金屬,非金屬不滿二十三(22)。還有元素靠近線,它們都把兩性顯。”這樣一分析,複雜的周期表就好記多了。還有一種方法是: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除掉惰性氣體外,編成歌訣來記,比如:“鋰鈹硼碳氮氧氟,鈉鎂鋁矽磷硫氯……”把常見的元素編成一首“小詩”,就好記多了。
3.相關知識,進行連鎖記憶
例如,同周期元素(除惰性氣體外)自左至右原子結構和化學性質的遞變關係為:核電荷數遞增→核對外層電子的引力增大→原子半徑減小→得電子能力增強→氧化性增強→非金屬活動性增強。
這樣用核電荷數遞增這條主線將相關知識貫穿起來記憶,就容易融會貫通了。
34
培養孩子對其他學科的興趣
父母箴言
在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社會需要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自己的多方位的知識。不管是曆史、地理還是生物,都要讓孩子領略到這些學科的無窮魅力。
曆史、地理、生物這三門學科普遍不被重視,但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成為全能的人才,父母必須讓孩子把這三門學科也作為重點來學。這樣才不會有偏科的現象發生。
1.培養孩子對曆史的興趣
曆史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實踐裏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也提供了許多深刻的教訓。
曆史興趣的培養可從如下幾個方麵入手。
第一,認識學習曆史的重要性。人們常說:“曆史是真理的母親”,“曆史是生活的鏡子”,這些話都充分說明了曆史這門學科特有的功能。如今,曆史學的功能較以往更廣泛、更深刻。隨著社會迅速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知識單一型人才將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通過學習和研究曆史,則能培養人們的曆史意識、曆史思維和曆史方法,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曆史認同感。
第二,調動孩子學習的能動性。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情緒具有感染性和擴散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反映了人們的這種心境。體現情感學習風格,首先要有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情感。這種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情總能在學習中真實地流露出來,這樣就會激發起孩子相應的情感體驗,並能讓孩子隨著父母講述曆史時感情的起伏或激奮或悲哀,因此,隻有讓孩子體會到教者的“情真意切”,才能“感受至深”。同時,還要讓孩子經常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寓學於樂,拓寬孩子學習曆史的視野。
2.培養孩子對地理的興趣
學習地理首先要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地理表象。地理表象就是地理位置、地形(如山脈、河流)以至地圖等等地理事物在人腦中所形成的表象。這些正確表象的形成是理解地理知識的基礎。想要讓孩子對地理產生興趣,需要從下麵兩個方麵做起。
第一、為孩子創設問題的情境。所謂“問題”,是指孩子迫切希望獲得解答的關於地理內容的疑問。“學則須疑”,所謂“問題的情境”是指能使孩子提出問題或接受父母提出的問題,從而產生好奇心與學習願望的情境。問題的情境由問題的背景、問題的係列、體係共同構成。問題不斷明確著孩子認識活動的遠近目標,激化著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推動著孩子認識活動的發展。
第二、為孩子創設成功的情境。所謂“成功的情境”,也就是使孩子成功地學習,使他們的好奇心與學習願望獲得滿足,從而體驗到認識活動快樂的情境,也就是使問題情境中的問題獲得解決的情境。
沒有問題的情境,難以激發孩子的認知需要,沒有需要就不會去追求滿足,則無所謂成功的情境。沒有成功的情境,問題情境激發出的認知需要之火會自然熄滅。問題的情境與成功的情境互為條件。孩子的地理學習興趣在兩種情境的反複呈現中形成和發展。
3.培養孩子對生物的興趣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要想掌握它,就必須讓孩子親自觀察、實驗。
生物中的觀察首先要明確觀察目的。不管是觀察標本、實物還是觀察實驗,都要先經過預習,了解觀察的目的性,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需觀察的對象上,才能進行細致的觀察,才能對觀察的對象有清晰的感知。
其次,要按合理的程序觀察。觀察的步驟和方法一般要由對象的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觀察應先指向對象的整體,對整體有一個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認識後,再分出對象的各個部分,先看上麵、前麵,後看下麵、後麵,由外到內,由表及裏,養成按順序觀察的習慣。觀察時要細致,以了解其特點、作用、各種細節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係,從而對整體獲得確切的全麵的深刻的認識。
第三,觀察時要用多種感官和分析器。不僅要用眼看,也要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運用聽覺、觸覺等器官細致感知。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將生動的直觀與抽象思維相結合,形成正確的概念、判斷和推理,認識事物的本質。
此外,還要讓孩子及時做好觀察記錄。記錄觀察結果既可以鞏固成果,又能促進孩子細致觀察和思考。
35
培養孩子對文學的興趣
父母箴言
可以說,孩子對文學的興趣是天生的、本能的。這裏所說的“培養”,是增加孩子對文學書的興趣,也就是說要支持、鼓勵和引導孩子這方麵的興趣。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的力量,足以使工作變得有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文學的濃厚興趣是使孩子積極地接受文學熏陶的關鍵。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卻在扼殺、壓製孩子的文學興趣。
首先,父母為孩子選擇不合適的書。比如太過艱深苦澀的書,離孩子生活太遙遠的書,過於“成人化”的書,還有恐懼、悲傷、陰鬱等消極情緒的書,枯燥乏味、教條化的書……孩子在閱讀這類書籍時,心理上是不但難以獲得審美愉悅感的,反而會產生厭倦、反感、煩躁等情緒。
其次,是父母對孩子的閱讀進行過多的幹擾。當孩子獨立意識逐漸增強時,他們會希望自主、自由地讀書,如果父母總是用“你怎樣還沒讀完那本書”之類的話幹預他們,就會激發同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讓孩子對書本感到厭惡。
第三,父母用分析語文的辦法指導孩子讀書。讀文學書籍,貴在產生情感共鳴,獲得美學享受。然而,有些父母卻按著應試教育的思路,把文學作品一篇篇“肢解”成字、詞、句、段、中心思想,這種做法違背了文學欣賞的基本規律,無異於焚琴煮鶴,大大倒了孩子的胃口。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對文學感興趣呢?要知道,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當然的權威。父母的價值評論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孩子。所以,要培養孩子對文學書籍的熱愛,父母就應該反複地表示出自己對讀書的讚賞,對文學的讚賞,對熱愛書籍的人的讚賞。讓孩子從小樹立“讀書是有用的”和“讀書是有趣的”這種觀念。
假如孩子的閱讀基本功很強,隻是討厭書本,那麼問題可能出在家庭內部。可能是家裏給了他這樣那樣的壓力,逼得他暫且造反。在這種時候,父母千萬不能對孩子施以高壓,而是應該為他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逐漸培養他的讀書熱情。
孩子不愛讀書,那麼他喜歡什麼呢?找出孩子喜歡的東西,然後從這些東西上找出能夠讓孩子感興趣的書籍。比如,一些孩子喜歡科學知識,那麼就從科普讀物、遊記和科幻小說開始好了。他喜歡足球?好,父親陪著兒子看看足球比賽,然後不動聲色地給他一本世界杯足球畫冊作禮物,孩子津津有味地讀完了這本書,他開始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那麼,再給他一些這方麵的讀物:球星的傳記、描述體育比賽的報告文學和小說。除了這樣做之外,父母還可以收集一些名人讀書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在孩子書桌前掛一條有關讀書的格言,送孩子幾本介紹名人少年時代讀書立誌的傳記。這些途徑能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父母也可以在孩子身邊尋找一些典型事例。父母少年時學習的經曆是很適合講給孩子聽的。如果鄰居或親戚家有樂於讀書的小孩,也可以激勵自己的孩子與他們競賽。
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以不斷的表揚、肯定、讚美來點燃孩子的自信心。這種讚美性的話語應該是有針對性的,例如:“我發現你今天又學會了一個新詞語,真聰明!”或“你對這本書的見解很有新意,連爸爸也受了你的啟發”,這樣的評語可比泛泛而談的“不錯,讀得好!”要強得多。孩子在閱讀中時常會產生畏難情緒,這時,父母也依然要用肯定性的話語激勵他們,例如“這本書對你這個年紀的孩子是難了一點,不過你很聰明,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讀懂它。”就是很好的鼓勵性話語。
在孩子的閱讀取得明顯進步時,父母應該給予一定的獎賞:一本書,一套精美的書簽,一個筆記本或一次全家的郊遊。不斷的鼓勵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以更濃厚的興趣和更恒久的耐心對待文學閱讀。
鼓勵孩子在家人以及親戚朋友麵前朗讀詩歌、講故事等。父母和其他觀眾在聽孩子朗誦時都要盡量地專注和熱情,並給予孩子讚美和肯定。
當孩子讀完一本書後,父母可以為他舉辦一個“讀書成果報告會”,讓孩子複述書中的故事,或談讀書的體會等。
激發孩子的創作欲望。為他準備一個本子,把孩子自己講的故事、精彩的句子以及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記錄下來,然後讓孩子為它們配上插圖,做成一本孩子自己的書。
鼓勵孩子寫信,讓他交幾個通信朋友。
鼓勵孩子記日記,讓孩子每天用十幾二十分鍾傾吐一天的喜樂悲傷,記錄一天的觀察感受,展開想象的自由翅膀。久而久之,使孩子將寫日記視為一種生命的需要。
還有一種辦法能讓孩子對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那就是全家人一起讀書,多開展一些家庭性的讀書活動,這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最好途徑。讀書活動,可以通過很多種方法來進行。
講故事。故事最能誘發孩子的文學興趣。大部分作家和文學愛好者都是從聽故事開始培養閱讀的興趣的。著名作家冰心,早在四歲就迷戀上了故事,七歲時,她每天晚上纏著舅舅講《三國演義》。後來舅舅沒空了,她沒有法子,隻好自己捧著《三國演義》啃起來。從此,她就迷上了讀書,迷得蓬頭垢麵,如癡如醉。
朗讀。許多教育學家大力提倡家庭朗讀,並且把它視為引導孩子接觸優秀作品、激發孩子文學興趣的良方妙策。通過朗讀,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的美和趣味,而且,全家人歡聚一堂朗讀文學作品的歡樂氣氛也會感染到孩子,使孩子從一開始就了解到,文學閱讀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討論。全家性的讀書討論活動可以很正式。比如,父母可以抽出一個星期天的下午辦“家庭讀書討論會”,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談談自己近來閱讀的書,其他人則提出問題和加以評論。這種活動也可以邀請更多的人參加,如鄰居、親友、孩子的小夥伴們。更多的時候,有關讀書的討論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如飯桌上、電視機前、晚上臨睡時。父母應該盡可能地啟發孩子的思考,鼓勵他們主動地閱讀、創造地閱讀。
專題性的閱讀。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家庭性的閱讀可以讓孩子和父母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也可以使家庭讀書討論進行得更加深入。電視裏正在放《三國演義》,家裏便可以圍繞三國展開一段時間的專題閱讀。父親負責史書的閱讀和史料的收集,母親閱讀有關《三國演義》的評論,孩子則看少兒版的《三國演義》和三國故事。這樣,晚上看電視的時間也就是家人共同討論閱讀成果的時間。娛樂與學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這樣的方式還可以找出許多許多種,如果父母能懷著愛心珍惜孩子前進的每一步,孩子就能夠在自己的成長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36
培養孩子對作文的興趣
父母箴言
作文一直是很多孩子難以攻克的堡壘,有的孩子寫的作文就如同八股文一樣,一點色彩都沒有,這是因為孩子對寫作文沒有興趣。所以,想要讓孩子把作文寫得活靈活現,首先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對作文產生興趣。
在中小學這一學生作文起步的階段,父母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像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以實現孩子“易於動筆”,“樂於書麵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要達到這個效果,父母在教孩子寫作文的時候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生活性原則——讓孩子的作文貼近生活,因生活而美麗
英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在於:家長在家裏引導時,讓作文的主體——孩子,遠離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麵父母不能把孩子限製在單一的讀書學習上,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向生活靠攏,融入生活,多參加各種活動,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另一方麵要讓孩子明白作文就是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為真情而寫,為興趣而寫,為交際而寫,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寫。同時,讓孩子的作文題目不受拘束,允許他們自由選擇,寫自己關心的、相信的和想說的話。當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了,孩子的作文也就會“美麗”起來。
2.激勵性原則——讓父母的賞識成為孩子作文的動力和快樂
同樣一篇孩子的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處與用賞識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閃光點,留給孩子的感受和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讓孩子越寫越沒意思,看到的總是自己的缺點,而後者卻讓孩子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濃,哪怕孩子的作文並沒有什麼進步。“誠於嘉許,樂於稱道”,應該是興趣培養的加油站。
3.讀寫互動性原則——讓閱讀融入孩子的心靈,因閱讀而美麗
假如讓繁重的課業負擔剝奪了孩子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和條件,加上學校某些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機械講解與灌輸,孩子就會疏遠排斥閱讀,必然會造成“讀寫分離”。當孩子不能從閱讀中獲得快樂,也就不能去體驗作文的快樂的。隻有讓閱讀融入孩子的心靈與精神世界,他們才會產生表達的需要與激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父母要督促孩子堅持閱讀,通過和孩子分享讀書體會,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家長不妨也寫一下作文,讓孩子從父子、母子交流中體會作文的快樂,產生寫作文的欲望。
4.實用性原則——讓孩子把作文“用”起來,在“用”中興趣盎然
傳統的作文練習,除了個別孩子的作文能被當眾閱讀或刊登外,絕大多數孩子的作文都是寫了之後讓老師或幾個學生互相改過之後就完事了,成了一個封閉的沒被“用”起來的東西。如何刺激孩子對寫作感興趣,使他們都能有機會把作文“用”起來呢?這就必須在“相互交流”與“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把自己積累的作文、日記、讀書筆記等登出來,讓大家互相評賞;並且定期將自己的作文或最滿意的部分念給自己圈內的好朋友聽,聽其修改及評語;同學之間多互相寫信,給親朋好友寄作文;逢年過節,還可以把自己作文裏的“精言妙句”抄錄在賀卡上贈給別人等等。生活在於體驗,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寫以致用的目的,使孩子有機會和興趣去感受作文帶來的成功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