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作者:廖新華
航空畫,是美術與自然科學、人文曆史相結合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既蘊含深厚科學知識,又體現濃厚人文精神,非一般美術家可以勝任。目前大陸航空畫領域考據較全麵、技藝較精湛者,當屬航空史專家、航模製作大家和藝術大師陳應明先生。他的航空畫和模型激發了幾代人向往飛行、愛好航空、投身航空事業和保衛祖國領空的熱情。陳應明先生早年曾研習過水彩、水粉及油畫,由於水彩畫多以清淡為特色,難以體現航空畫精準、細致的風格內涵,而油畫效果雖好但成本太高,受當時經濟條件所限也被迫放棄。因而,他選擇了水粉畫,並結合水彩技巧繪製。筆者通過與陳老的交流,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陳氏風格”航空畫的基本技法。現以水粉畫為例,與廣大愛好者共同分享一幅航空畫創作全過程。
資料準備
一幅優秀的、經得起考證的航空畫,不僅需要作者充分理解畫中飛機的結構、原始塗裝、國籍、部隊標誌,還要考證當時的背景、人物、地點等等。這就要求作者除了具備素描、色彩、構圖等美術基本技能外,還應有相當的飛行器知識的積累,和對航空史乃至整個曆史的了解。隻有懂技術、知曆史,對所畫飛機有清楚了解,對表現事件有充分認識,畫出的航空畫才具有藝術性、真實性。既可遠觀其宏大,又可近玩之微妙,否則隻能是機械模擬。用陳老的話說就是:“我畫的每一張航空畫,背後都有一個航空史上動人的故事l”
其實,航空畫的構圖往往來自一念之間,靈感一閃而過,但落實到紙上,卻需要仔細斟酌。“在決定一張畫的構圖和角度之前,我往往要在腦海裏打好幾個腹稿,才在紙麵上打概念性的草稿。這是我的習慣,一旦定下,就不再改,免得三心二意影響決斷。這就是所謂一氣嗬成吧。”陳老的這個體會很好理解,但他“一念之間”得到的靈感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這是需要積累大量資料,反複查閱無數圖片,長期醞釀才能得到的。
為什麼圖片資料這麼重要呢?因為航空畫的選材、構圖大多以照片或縮比像真模型為依據,依靠專門工具精確再現飛機形象。用陳老的話說:“我的每一幅航空畫上的每一架飛機都經得起考證,如果把它們轉換為三視圖,誤差不會超過5%。”有時候由於所選照片拍攝角度的限製,飛機一些部位會被遮擋。如掛載的副油箱,可能會遮住機身的一些細節,這時就得根據其他照片或三視圖來分析、補充出這些細節。所以,繪畫者必須建立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資料庫,並且注意隨時收集有用的圖片和資料。
以陳老手頭資料為例,除《世界飛機手冊》、《世界機載武器手冊》等常用資料和一些國內期刊外,還有日本雜誌KOKUFAN(《航空愛好者》)、ModelArt(《模型藝術》);英國雜誌Wing(《翼》)、AirForces(《空中力量》)、Air International(《國際航空》);美國雜誌Aviation Histow(《航空曆史》)、Aviation(《航空》)等20餘種外刊。以及《簡氏飛機年鑒》等外文手冊、各類機種專集圖冊、飛機立體結構剖視圖集、各出版公司的航空畫精品、模型包裝盒封繪、模型公司年刊等等。
布局謀篇
在翻閱大量資料,形成初步構思後,需要進行第二步工作——布局構圖。首先,要充分“認清”這架飛機,找出最能突出其特點的細節。如前蘇聯米格,19S翼根的30毫米機炮、美國F-105“雷公”的倒楔形進氣道、英國“閃電”的上下排列尾噴口和翼上掛架等。為處理好這些細節,必須分析飛機的整體照片、各部分特寫、三視圖、結構解剖圖等,並結合技術資料真正了解其結構和用途,在機上的位置,與其他部分關係等,並按比例投影補充完善。這過程其實也是繪製航空畫的樂趣之一。陳老為了畫好抗日名將給高誌航的座機——寇蒂斯霍克Ⅲ,搜集了大量不同角度全機結構解剖圖和特寫照片。通過這些資料分析霍克Ⅲ的星形氣冷發動機、航空機槍(左為7.62毫米,右為12.7毫米,二者型號不同)等細節。若非充分了解所畫飛機的結構、性能,很難做到在畫紙上精確再現。
若根據主題,需對機載武器等外掛物有所改動時,一定要參考照片和技術資料,根據透視原理進行處理。以陳老“中國空軍英雄沈崇誨駕機撞日艦”一圖為例,參考照片為從側後角度拍攝正在俯衝的諾斯羅普2EC攻擊機,但未掛航空炸彈,而實戰中該機機腹中心掛架掛有1枚炸彈。為補充此細節,陳老參考大量相關資料,摸清該機型的飛機結構,確定所掛航彈型號、位置等細節後,才對參考照片進行修改,增添炸彈。又如,在繪製蘇-30MKK飛機時,根據題材,需將所掛載的R-77空空導彈改為Kh-31反輻射導彈。這就要確定Kh-31導彈的長度、直徑,查清彈上掛環位置、進氣口結構、衝壓發動機進氣道堵蓋拋放方式及相關部件結構、功用,並了解蘇/俄軍機掛架特點和外掛規則,才能確保準確。如有可能,還應將Kh-31反輻射導彈與R-77空空導彈、Kh-59空地導彈等外形尺寸相近的機載彈藥進行透視關係對比,更精確地確定Kh-31導彈與蘇-30飛機之間的透視和位置關係。若要繪製特殊改裝型號,更要謹慎考證。例如,1943年英國“蘭開斯特”轟炸機轟炸魯爾水壩時使用了一種新式的重型航空炸彈,在繪製這一情景時,不僅要考據德國水壩樣式、當夜氣象條件、月相等,還需多方收集“蘭開斯特”轟炸機及其腹下所掛圓桶形“跳彈”資料,以免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