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茶察
作者:劉洋
除了法國人,可能沒有哪個國家能把一段戰爭時期驚心動魄的逃難曆險拍成一部徹頭徹尾的喜劇。1966年的法國電影《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就是個生動的例子。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二戰中一個在巴黎上空被擊落的英國轟炸機組成員在德國占領軍追捕下巧妙逃脫的曲折故事。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941年夏,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空襲德國時被德軍炮火擊傷,帶傷返航時又因為迷航鬼使神差地飛到了巴黎上空,遭到德軍防空火力再次“問候”,結果墜落巴黎,3名機組人員被迫跳傘,分別落到了動物園、歌劇院和正在粉刷的屋頂。於是乎,圍繞著這3名英國飛行員的命運,德軍的搜捕、巴黎民眾的幫助以及法國地下抵抗組織的營救,構成了跌宕起伏的矛盾衝突。二戰時期,德軍和盟軍都非常重視對方墜落的飛行員,想方設法加以俘獲。究其原因,一方麵飛行員幾乎全是軍官,掌握的信息較多,俘獲其可以給對方的土氣造成嚴重打擊;另一方麵,飛行人員與普通士兵不同,前者駕駛的是複雜的飛機,培訓周期相當長,而後者大多僅需操作步兵武器,較為容易補充。戰爭時期大量損失飛行員造成的後果遠比損失飛機更為惡劣。
片頭空襲德國的片斷中,出現的是一架雙垂尾轟炸機,應是阿弗羅“蘭開斯特”,但飛臨巴黎上空時,鏡頭裏呈現的卻是一架美製波音B-17“飛行堡壘”。這一穿幫畫麵可能是因為當時難以找到可供拍攝的“蘭開斯特”,而能飛的“飛行堡壘”卻容易獲得。影片中駐巴黎的德軍攻擊英國人時使用的武器,竟然是經典的美製四聯裝12.7毫米機槍,這同樣是由於道具采集難度的結果——1966年時,二戰德軍使用的能動作的完好20毫米高射機關炮已成了稀罕物。
遠赴歐洲大陸執行轟炸任務的皇家空軍飛行員,隨身通常都帶有精心偽造的法郎鈔票和巴黎通用的戰時物資配給券,以便墜落後能夠維生,等待逃脫敵占區的時機。這一細節在片中也有反映,幾位英國飛行員慷慨地和幫助他們的法國指揮家和油漆匠分配了這些“重要財產”,並一起踏上逃脫之路。
驚險的逃亡過程中,法國人穿插了諸多搞笑情節,如土耳其浴室接頭、環球旅店上錯床、假冒德國巡邏隊、飛車南瓜砸摩托等橋段,都令人忍俊不禁。當然,最令人難忘的喜劇橋段,發生在片尾部分。在修道院嬤嬤和法國地下抵抗組織的幫助下,英國飛行員決定利用在舊倉庫找到的滑翔機逃走,那段利用汽車牽引兩架滑翔機升空的情節,堪稱經典。隨著汽車墜下懸崖,兩架紅色滑翔機翩然升空,令觀眾頓時釋然。但隨後由於風向變化,滑翔機又盤旋飛向了緊緊趕上的德國人,德軍立即用裝甲車上的機槍對空射擊。這是全劇的高潮之處……高射機槍射手,居然是一個“鬥雞眼”!雖然使用的槍械是十分精良的MG42通用機槍,且配有環形對空瞄具,但“鬥雞眼”卻難以判斷目標距離,幾次開火的結果是,打掉了己方協同偵察的偵察機。
對於片中出現的德軍偵察機,導演顯然是想表現當年德軍使用最為廣泛的聯絡/偵察機Fi 156“長腳鸛”,但鏡頭裏塗著“鐵十字”的活塞式上單翼飛機卻不是真正的德國貨,而是法國解放後由莫拉納·索爾尼埃公司仿製Fi 156生產的M.S.500/505“蚱蜢”偵察機,兩者外觀大體相近,但發動機部位區別明顯。法國“蚱蜢”一直生產到1965年才停產,總產量925架。至於幫助英國飛行員逃出生天的兩架滑翔機,是法國1942年研製的高德隆C.800滑翔機,額定乘員兩人,片中卻硬生生擠進了3個人。
這是一個大背景中的小故事。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就是由法國已故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飾演的指揮家斯坦尼斯拉斯和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飾演的油漆匠奧古斯坦,兩人一個自私狡詐,一個忠厚老實。換鞋和受審兩場戲就充分暴露了二人的迥異性格。影片許多小細節也不乏幽默感,皇家空軍轟炸行動的代號居然用百老彙曲目命名為“鴛鴦茶”(Tea forTwo)、需要高度隱蔽的接頭地點竟然選在了土耳其浴室、身材高大的男飛行員非要喬裝成金發女演員、連機槍射手這樣的重要崗位甚至也能由鬥雞眼充任。在戲謔中回味淪陷時期的苦澀,這種法蘭西式的戰爭詮釋鑄就了《虎口脫險》的經典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