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金融的手段做實業(1 / 3)

用金融的手段做實業

訪談

作者:魏楓淩

2015年是中國金融業不平凡的一年。金融改革與經濟對外開放在這一年全麵提速。順應人民幣國際化的曆史潮流,乘著國內居民資產配置轉移周期的東風,整裝待發的中資機構們躍躍欲試。然而,三期疊加下的經濟減速與下半年金融市場的動蕩,意味著這個宏大的故事情節必將曲折。

9月18日,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光大控股”)執行董事兼CEO陳爽接受了《證券市場周刊》記者的專訪,將跨境資產管理的架構和自己對金融業發展定位的理解娓娓道來。

作為光大集團旗下橫跨內地和香港的金融控股企業,光大控股已經在跨境資管領域深耕十八載,並且“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具備二十三年銀行和投行經驗的陳爽在尋找投資標的時卻依然謹慎,認為目前國內許諾和期盼高收益蔚然成風的現狀難以持續,並必將改變。對於目前頗具爭議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乃至於成為“弱勢群體”,在陳爽看來兩者並非那麼對立,關鍵是要金融機構主動發現細分市場,推進業務創新。

身兼光大集團執行董事、副總經理職務的陳爽也通過光大係整合資源的過程坦言,做好金融控股集團絕不隻是收集牌照那麼簡單。中飛租賃的案例就是金融產業鏈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縮影,光大控股天生的資產管理基因也閃現其中。

光大控股執行董事兼CEO 陳爽具備二十三年銀行和投行經驗。

跨境資產管理

《證券市場周刊》:由於A股大幅度下跌以及人民幣貶值,海內外市場不乏對人民幣資產前景的擔憂。如何預測未來人民幣資產和海外資產的前景?

陳爽:以我自己的看法,2015年下半年二級市場的表現是過度的。中國經濟本身沒有市場反映得那麼差,整個中國經濟的情況還是平穩的。最近一段時間出台的一些外彙管製政策,隻是在人民幣大的國際化背景下的小波瀾。基於這個基本判斷,市場還是會逐步回歸到一個正常的常態下,對此我也很有信心。

對一級市場來說,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講,選擇合適的時點來退出是我一直把握的原則。像現在市場比較低迷的時候,為什麼非得要在這個時候退出呢?比如我們投資的一個風電企業,到現在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了,它現在已經上市了,我們也不急於退出。因為我們覺得像清潔能源這個行業在中國還是有很多的機會。作為一個資產管理人要有一些基本的判斷,做長期投資的人是不計較一時的得失的。

這裏要提一下比較火的新三板。如果去生硬的創造一個市場,這個市場一定沒有活力,這是很大的問題。市場本身要有供求關係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來講,我覺得新三板本身還需要時間。它現在剛剛開始,大家對於它的認識,不僅僅是對這個市場的認識,還有對規則的認識,我覺得還要有一個提升的過程。

另外,因為目前掛牌企業良莠不齊,所以要用專業眼光來選擇標的。我還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強新三板的監管,因為良莠不齊可能會打擊投資者的信心。所以,監管在這個時候還是要有一定的把握,保護公眾利益很重要。

最後,這次股市和彙率的波動,其實也為二級市場跨境產品的創設帶來更多的機會。過去因為我們(政府)管理得比較緊,而且老百姓都認為在國內投資的收益率比較高,海外投資並不很有吸引力。現在大家更加明確,國內和海外資產的平衡非常重要。對於跨境的產品創設者來講,我覺得機會就來了。

《證券市場周刊》:國內金融機構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現在是“資產稀缺”的年代,那麼目前投資於優質資產的機會在哪裏?

陳爽:首先是順應“走出去”國家戰略的全球並購機會。中國機械製造業的基礎比較薄弱,我們希望能夠收購中國所需要的東西到中國來發展,為未來中國急需的領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現在我們完成的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在機械製造業的並購已經有四家,還有一家正要收購的企業,希望在9月底之前能夠做完。還有一個是海外的基礎設施基金。這些有現金流的資產到中國來進行證券化,中國的高淨值客戶以及像保險公司這樣的機構投資者存在這樣的需求。

另一方麵就是國內的基礎設施基金。在“互聯網+”、TMT時代,年輕的市場人士可能一聽基礎設施就覺得不性感,但我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而且配置一定的基礎設施資產,有助於降低資產組合的風險。

基礎設施第一塊是滿足城市化加速建設的需要,中國農村人口偏高,估計到2035年還要有3.5億人成為城市居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對應的投資標的主要是水務、再生能源、居民燃氣供應、城市軌道交通等公共品領域。

第二,近些年基礎設施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正在步入老化、陳舊、高汙染、高耗能,這些都需要去升級改造,對應的投資行業包括跨省軌道交通、天然氣傳輸、能源儲備、鐵路貨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