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的實力水平,可以說是大漢之最,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之中有著諸子百家,更重要的是,全大漢的勳貴,幾乎都拜在稷下學宮之中。
樊他廣乃舞陽侯世子,周亞夫,更是絳侯周勃次子,光這麼一批兵家弟子之中便是如此,可想而知裏麵的勳貴何其之多。
也隻有如此,他們才敢在這個時候前來試探儒家的岐山,也隻有他們,才能夠抵擋得住如今的儒家,才能夠讓儒家受了如此大的挑釁而不發作。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次接受挑戰的弟子之中,多是一些寒門子弟,那些拜入岐山的勳貴之後基本上都不曾出麵。
否則的話,岐山也不至於敗的如此之快。
比起岐山的高層,岐山學院的弟子卻是對林正等人充滿失望,林正跟金聖歎等人乃是岐山新一屆的魁首,如今卻敗得如此淒慘。
這讓不少岐山的老生對其充滿不忿。
林正作為新一屆弟子之中名氣最高的一個,這些輿論自然而然的幾乎都轉向他的身上,覺得林正不配被岐山的高層如此看重。
林正對於這一切卻是完全的不予理會,自顧自的繼續在劍林中修煉。
這一次的月試被岐山弟子看作是恥辱,不少人甚至揚言今後要去稷下學宮向兵家的人討一個公道。
隻不過這一切在眾人看來,卻是讓人一笑置之,如今便不是他們的對手,更不用說以後,倒是林正心中憋著一口氣,失敗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失敗之後還不會振奮。
也許是受到了兵家的激發,林正這些天來埋頭苦修,一門心思撲在修煉之上,他的修為還是太低了一些。
雖然他修煉的時間並不多,進境可以說是十分之快,可是比起同齡的世家弟子,特別是見識了樊他廣這等勳貴之後的實力,林正如今已經不敢再有任何的小覷之心。
他還是小瞧了天下人,覺得一個儒家便已經能夠代表天下,卻不曾想,如今依舊是百家爭鳴之勢,整個大漢朝可不光隻有儒家一家。
兵家後輩弟子的實力已經如此驚人,更不用說在修煉一道上最具權威性的道家,那又該是如何的恐怖。
恐怕林正這一輩的道家弟子,如今已經擁有大儒師的境界了。
林正雖然能夠在儒家混的風生水起,但是想要站在這個世界的巔峰,卻還是遠遠不夠,與樊他廣一戰,算是讓林正認清了自己的水準。
光以天賦而論,林正的水準在整個天下之中也不過排在中上,距離最頂尖的那一批天才,林正還差了不少。
而造成這一差距的,除了天賦以外,便是資源,想要提升修煉速度,沒有資源的支撐,幾乎就是空談。
而儒家的功法,卻是最不注重資源的,因而儒家功法的進境,比起其他學派來說要緩慢的多,但是一旦達到更高的境界,儒家的功法卻是所有學派之中速度最快的。
林正的修煉速度已經不能說慢,但是比起頂尖的天驕而言,還有些不夠看的,也正因為如此,岐山的高層才會決定讓林正被磨練一陣。
別看儒家如今乃是諸子百家第一,但是他們在大漢朝還不能夠一手遮天,更不用說在儒家之前,還有一個聲勢未消的道家。
在儒家強盛起來之前,大漢朝可一直都是被道家所把持,便是如今,朝廷內還殘留有不少道家的弟子。
就算如今,大漢朝所推行的,依舊是道家的黃老之學。
道聖雖然已經飛升十年,但是道家在大漢朝的影響依舊深遠,而儒家缺的,便是道家的這一份底蘊。
而且孔聖同樣也已經閉關十年,十年前便已經不理世事,將重心放在了飛升之上,儒家雖然門徒眾多,弟子遍布大漢九十州,但是卻依舊取代不了道家。
加上天子如今更看重法家與農家,主張休養生息,推行無為而治,使得諸侯王的勢力越做越大,已然有尾大不掉之勢。
不僅如此,還有聞香教,黃巾賊等妖人作亂,在外更是還有匈奴威脅邊境,這使得儒家的學說發展的愈發艱難。
饒是儒家在朝廷之中占據了大部分的官職,但是真正的實權,卻是輪不到儒家的人。
這一切林正都不曾關注,因而他並不算太了解,但是他卻清楚,未來的天下定然會是儒家的,因而他才會選擇義無反顧的拜入儒家。
如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卻是讓林正嗅到了一絲不平常的氣息,這個世界的發展與他所了解的完全不同,但是在很多的地方,卻有著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