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而過,距離岐山的名額之爭已經過去了數月時間,林正的修為也已經來到了大儒師的境界。
其實林正在龍脈試煉之中,便已經突破了大儒師的門檻,隻不過因為那個時候受傷太重,這才導致沒有突破。
而當林正療好傷之後,便順理成章的突破成功,期間林正的名次再一次的提升了一名,成為了劍林榜第三。
因為竇彭祖這個時候已經離開了岐山,前往稷下學宮,他可不用參加什麼科舉,科舉這一製度,不過是給那些寒門弟子一條出仕之路而已。
而作為當朝最頂尖的權貴,竇彭祖自然不再需要去跟那些寒門弟子競爭,他就算什麼都不敢,到頭來榮華富貴也少不了他。
而讓林正意外的是,趙峰這個時候竟然也離開了岐山,不知所蹤,林正心中不禁猜測,這丫頭不會是想要進入稷下學宮吧。
要真是如此那可就有的玩了。
趙峰利用秘寶女扮男裝加入岐山已經是冒了極大的風險,若是被人發現,不光是她,便是她背後的趙家都可能會吃不了兜著走。
而稷下學宮可是朝廷所設,趙峰加入其中,足以算上一個欺君之罪。
稷下學宮可不必岐山,岐山名氣再大,也隻是孔聖所創立的一座私人學宮,而稷下學宮卻是實實在在的官學之所,裏麵的人可是都有著官身在身,而且非富即貴,入得稷下學宮,便可以說是打開了一條通天之路。
如果說參加科舉乃是寒門弟子的進身之階,而稷下學宮,便是那些權貴弟子的揚名之所。
更不用說稷下學宮裏麵的情況十分複雜,諸子百家在其中都有其話事人,就連避世不出的道家都有人在稷下學宮講道。
另一方麵,稷下學宮可是能夠直達天聽,甚至不少皇室弟子也會前往稷下學宮求學。
其中八賢王劉啟便是最出名的一個,據說稷下學宮對這位有著賢王之稱的劉啟十分看好,甚至說其有高祖之風。
這下可不得了,高祖那是什麼人,那可是開國先祖,雖然高祖皇帝的時代距今已有近百年,但是他的影響力在天下依舊十分龐大。
這話一傳出,不少人紛紛覺得劉啟乃是一位大賢,他的名望也越來越高,甚至已經超過了東宮太子劉顯。
而今距離太子劉顯監國已過三年之期,相信文帝也很快就要讓位,畢竟他在位已經四十多年,再熬下去,說不定將太子給熬死。
雖然皇帝也能夠修煉,但是因為要承受一國之氣運,當世天子幾乎都是隻長修為,不長壽命,想要活下去,唯一的辦法便是禪讓,將皇位禪讓出去,將氣運轉給後代,方能長生久視。
可是這皇位豈是說讓便讓的,文帝雖說不是什麼開疆擴土的聖君,卻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在他的治下,漢朝至少是欣欣向榮的發展,而不是被整的分奔離析。
至於太子劉顯,雖然聲明不顯,卻也沒有什麼大錯,這麼多年來都一直安分守己,監國也是兢兢業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隻不過比起有著賢王之稱的劉啟,太子就顯得有些平庸,而且劉顯跟劉啟的年紀相差足足有十多歲之多,就算太子登基,也不見得能坐多久的皇帝。
畢竟要承受一國之氣運,加上內有聞香教等妖人作亂,外有匈奴虎視眈眈,而一位平庸的君王可帶領不了他們走向繁榮。
天下人都希望再出現一位高祖皇帝,因而劉啟的名聲對他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助力,這也使得他在稷下學宮如魚得水,得到不少人的依附。
稷下學宮內的諸子百家對劉啟都很有好感,就連儒家也是如此。
林正突破大儒師後,第一時間便前往藏書樓,每一位突破大儒師的儒家弟子,都能夠進入到藏書樓第三層,挑選一門先賢所創的功法。
這等功法比起他當初所能挑選的功法不可同日而語,乃是由孔聖門下最傑出的弟子所創的功法,他們的修為幾乎都在儒聖之上。
這些功法集合了他們畢生的領悟,品階最低都在天階之上,甚至有不少功法突破了天階的範疇,僅此於孔聖所創的儒家十三經,被稱之為亞聖功法。
之前林正因為實力不夠,根本接觸不到這等功法,而且就算這等功法不像儒家的十三經,早已被世人所知,乃是儒家最為核心的功法。
其中不少還是由孔聖門下七十二賢所著,他們之中不少人的修為更是距離孔聖的境界也相差不遠,遠不是現在的人所能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