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這個時候,匈奴人卻突然發話,為了迎合漢朝這一次科舉,匈奴人打算親自派人前往五原,跟這些舉人一塊進行武試。
這個消息一出現,整個京都頓時沸騰了起來。
原本已經沉浸下來的大臣,此時紛紛跳了出來,不管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紛紛開始上言,希望文帝能夠收回成命。
奈何文帝卻是鐵了心要讓這些舉人士子前往邊境,為此不惜答應了匈奴的請求,隻要匈奴能夠在武試之中奪魁,他們便答應跟匈奴和親。
這下子那些個大臣再一次偃旗息鼓,在他們看來,文帝的舉動顯然是不願意跟匈奴一戰,畢竟派去邊境的並非是軍隊,而是一群參加科舉的讀書人。
他們雖然有修為在身,但是跟真正的軍隊比起來,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而匈奴聽到這個消息更是大喜,甚至連夜派人給軍臣送信,讓其好生準備迎親事宜,仿佛勝利的已經是他們一般。
這下子頓時引燃了那些舉人士子心中的怒火,揚言要讓匈奴人好看,可惜這些人之中多是一些普通舉人,根本不明白匈奴人的可怕之處。
那些個勳貴子弟,此時早已經不知躲到什麼地方去了,之前還因為朧月公主一事鬧的不可開交,如今一個個卻一點聲響都沒有。
顯然,他們已經聞出了這一次科舉之中不同尋常的意味,這一次的武試,絕對沒有他們想象中那般簡單。
匈奴人想要窺視朝廷的虛實,朝廷又何嚐不想探一探匈奴的情況,不管是戰是和,雙方至少得做到心裏有數。
其他人還在因為武試的事情患得患失,此時的林正,卻是被連夜召進了皇宮之中。
林正在文試的表現並不是什麼秘密,而且經過那些普通舉人一傳,更是早已經被整個京都的人所知曉。
特別是林正在科舉之中連作數十首佳作,更是已經被流傳了開來。
不過因為武試的事情,很快,林正便被人選擇性的淡忘,文帝這時候宣布武試的消息,未嚐沒有想要保護林正的心思,免得林正的名聲超過了他所能承受的範圍。
跟祁檜一樣,文帝在文試之後第一時間便想要召見,但是卻又不想將林正推到風口浪尖之中,因而這一次關於武試的消息,可以說是文帝親自派人傳揚出來的。
文帝也想見一見,他親口禦點的詩仙,如今已經成長到何等的地步。
文帝當然不會傻乎乎的認為這是林正臨時所想,顯然是有備而來,難怪之前林正一直都不曾出現過任何的佳作,原來不聲不響之中竟然藏了如此多的詩文。
諸子百家的典籍經義早已經被人給翻爛,那一句引動的天地之力更多,那一句更少,他們早已經心裏有數,雖然也有不少人像林正這般自備詩文,卻從來沒有人像林正這樣駭人。
當年祁檜被文帝連夜召見,獻上了平藩三策,從而平步青雲,成為當朝權貴,因而這一次的召見,對林正來說,無疑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林正一路上都在不停的思考,自己該如何應對文帝的召見,兩世的經驗在這個時候可不一定用的上,但是卻給予了林正極大的優勢。
至少林正的目光不會有局限,看得也比這個世界所有人都要更遠,忽悠一下文帝還是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他不明白的是,文帝為何突然之間會答應匈奴,顯然,林正也覺得文帝的舉動,就是在變相的答應跟匈奴和親。
林正雖然沒有見識過匈奴的實力,但是他可不會認為,這些個參加科舉的讀書人能夠勝過匈奴。
這群舉人前往邊境,不亞於是一群綿羊送到了狼群的口中。
林正皺著眉頭,突然,他念頭一動,如果將他們這些參加科舉的舉人當作是綿羊的話,那整個漢朝,就是牧羊人。
牧羊人跟狼群一直都是死敵,永遠不可能和解,因而林正突然走到自己該如何晃點皇帝了。
這一次乃是文帝第二次召見林正,比起第一次來說,這一次無疑顯得更為隆重,如果說第一次文帝僅僅隻是將林正當作是一名值得一見的後起之秀的話,那這一次,文帝無疑是將林正當成了國之棟梁。
當年祁檜因為連夜被召見,從而開始了他的宰執天下的官途,對於這件事,林正自然略有耳聞,直到現在整個京都也無時無刻不再提起。
無數的寒門子弟都以祁檜為目標而奮鬥,連林正也不例外,他雖然跟祁檜之子祁連山有怨,但是這並不妨礙林正對這位寒門宰相的敬佩。
特別是在領略了那群世家子對寒門的不屑,林正的心中對祁檜越發欽佩起來,因為隻有正視自己的敵人,才能夠超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