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張漢持出麵轉移了眾人的注意力,林正不怒反喜,心中登時鬆了口氣,林正如今的名氣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料,便是一些成名已久的大儒,也不見得能夠比得上他。
這對林正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畢竟張漢持的背後有著兵家的全力支持,而林正的背後,卻無法得到儒家全部的支持。
支持林正的,僅僅隻有岐山一脈。
儒家的人數雖然是諸子百家之中最多的,但是派內的爭鬥同樣是最為激烈的。
光是一部春秋,便有著數十脈之多,每一脈的見解都各有不同,這還僅僅隻是學術上的,修煉上的分歧更是尤為嚴重。
反觀兵家,卻不像儒家這般派係林立,僅僅隻有文武兩派,兵家的文講究謀略,後輩弟子之中便是以張漢持為首,而武自然便是自身的實力。
至於統兵作戰,那時所有兵家弟子必學的功課。
張漢持能夠得到兵家文脈的大力支持,而林正,卻不見得能夠得到岐山的鼎立支持。
要知道林正可是拜在岐山劍林,而不是儒家最正統的學派之內,因而許多儒家弟子,並不是十分的認可林正的地位。
畢竟儒家的功法大多講究的是做人和教化,跟劍道一途可以說是大相庭徑,岐山劍林,更多的是被人看作儒家的武派,並不太受人待見。
儒家最興盛的乃是文,戰力本就不高,而劍道本是為了擬補這一缺陷的存在,加上儒家推崇自身的修養,修為越高,修養越好,動手的時間反而更少。
因而戰力對於儒家弟子來說,並非是第一,而是以一個人的修養和修為來評價。
林正的修為在儒家後輩之中隻能算是中流,修養更不用說,他可是被孤立的存在,因而說林正是儒家後輩第一,很多人都不太服氣。
但是架不住林正的名氣太大,一個個也都隻能默認,卻沒有公開的承認。
不得不說張漢持的確有一手,靠著兵家的陣勢,這一首陣樂顯得大氣磅礴,儼然之前仙級詩文激發出來的天地之力給壓了過去。
加上這名字取得不差,破匈奴陣樂,十分符合文帝的心思,不久前在場的舉人士子們大多數可都還跟匈奴親自拚殺過,更是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
相比較林正的詩文,隻有儒家的弟子能夠擁有更深的體會,其他學派的人更多的是關注詩文的品階,倒是對詩文的涵義並沒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這一首陣樂,同樣也已經達到了入品的程度,雖然品階或許不如林正,但是威力卻將林正的詩文給壓過一頭。
而且兵家的兵勢所帶來的氣勢,怎麼看都要比詩文什麼的更衝擊人心。
其中兵家的幾名士子修為一個個堪比大儒師,所演示的陣勢不僅震撼,還十分的美觀,看來他們顯然是為了今天下過一番苦功。
表演完後,張漢持領著兵家弟子向著眾人行了一禮,隨後回到座位,眼神卻是直溜溜的盯著林正,挑釁的意味不言而喻。
倒是林正並不怎麼在意,甚至還替張漢持鼓了鼓掌。
張漢持見到林正這副模樣,心中卻是愈發的氣憤,原本他可不曾將林正給放在眼裏,卻沒有想到,真正沒有被放在眼裏的人反而是他。
隻是張漢持並不知道,林正壓根就沒有將張漢持當作是對手看待,隻是張漢持單方麵的在較勁而已。
隨著兩人的拋磚引玉,宴會的氣氛登時達到了高峰,但是接下來卻是顯得有些微妙,因為二人的表現,使得那些士子一個個都不好意思再出麵。
一時間宴會的進度卻突然僵了下來,沒有人敢在站出來獻醜。
比起林正和張漢持,他們的表現的確更像是獻醜一般,文比不過林正,武比不了張漢持,這讓他們怎麼好意思上去。
另一邊那些兵家的士子們在宴會大出風頭,一個個顯得很是激動,加上之前匈奴一戰中,兵家的人更是力挽狂瀾,一個個趾高氣昂的看著其他士子。
身為百官之首的周勃更是一臉得意,兵家勢力越大,他在朝中的地位也就越穩固。
因為周勃的緣故,兵家的人在朝堂之中的話語權可以說是最大的也不為過,這一點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都比不上。
鹿鳴宴這麼好的機會,若是不表現一番,在文帝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實在讓那些士子感到不甘心,因而盡管有著林正和張漢持的珠玉在前,他們卻也不甘落後於人。
例如同樣位列一甲的晁錯,盡管此刻他依舊正襟危坐,但是林正卻能夠清楚的見到晁錯的雙手都死死的緊握成拳頭,顯然,他此刻的心情並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