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的作用隻有在亂世才能夠發揮的淋漓盡致,一如當年的春秋,亦或是秦末之時,縱橫家都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甚至有人認為,是鬼聖一手造就了春秋時的局勢,整個春秋戰國便是他一個人的棋盤,七國皆是他的棋子,他自己一人一手持黑,一手持白的在自己和自己對弈。
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時候封的聖,也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時候離開的,人們之所以知道他的存在,還是因為他的幾名弟子。
孔聖門下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但是加在一塊,恐怕不見得會是鬼聖門下四名弟子的對手,他的這四名弟子,更是幾乎貫穿了整個春秋時期。
一直到秦帝一統天下,縱橫家才逐漸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之內。
而在秦末之時,縱橫家又在一次的出現,隻不過出現的多是一些沒有名氣後輩,根本無法跟春秋時的縱橫家先賢媲美。
如今天下太平,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出現過戰亂,縱橫家的作用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不會治國安民的他們自然便會被淘汰。
縱橫術沒有了作用,他們的功法學說自然也就傳播不下去,成聖之路便會堵死,自春秋之後,他們便連大聖級的高手都不曾出現過。
如今連聖級的高手都是少之又少,畢竟如今天下的士子,又有幾人還願意去學這無用的學說,沒有弟子,縱橫家的傳承幾乎快要斷絕。
縱橫家的大能自然不會坐視這樣的事情發生,因而這些已經假死避世的縱橫家高手,一個個不甘寂寞的出山,為縱橫家找一條新的道路。
出山之後,他們便立即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遊走於各個藩王之間,而後又通過藩王這一條路,搭上了太子這一條線。
這些事情原本並沒有多少人知曉,若非因為這一次的觀碑大會,鬼聖主動挑釁孔聖,引得孔聖出關,否則的話文帝到現在都還被太子給瞞在鼓裏。
更重要的是,當年鬼聖也曾求學與道聖,修為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
他所學更是博百家之長,專精四道,其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祛病延年,服食導引,平地飛升。
兵家尊他為聖賢,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家尊其為王禪老祖。
在諸子百家之中,他的影響力絲毫不弱於孔聖,也是在道聖之後,唯一能夠與孔聖一較高下的存在。
也隻有他才有這個資格做孔聖的對手,與孔聖爭一爭這飛升之途。
文帝甚至懷疑,當年道聖飛升的時候,和道聖爭鋒的聖人,很大可能便是這鬼聖,當然,也有可能是鬼聖故意如此,為的便是送自己的老師飛升。
沒想到時隔多年,鬼聖再一次的不甘寂寞,這一次他和孔聖的較量,恐怕就不會像道聖飛升之時那般平靜。
這一次出現在太子劉顯身邊的張儀,便是鬼聖門下四名弟子之一,曾經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武信君,同時又在魏國任魏相,又在楚國出仕,因他一人,而攪動著天下大勢。
他出現在劉顯的身邊,無疑是極大的提升了劉顯方的自信,特別是周勝之,身為兵家弟子,如何不清楚張儀的作用。
毫不誇張的說,張儀一人,足以抵得上百萬雄師,原本處於弱勢的他們,一下子便又重新占據了上風。
原本還擔心孔聖的影響,如今就連周勝之都感覺他們這邊勝券在握,隻需等待他的父親周勃歸來,屆時兵家和縱橫家強強聯手,外有藩王,皇位幾乎唾手可得。
怪不得太子殿下一直沒有任何的動作,原來他早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一時間周勝之突然猜測起來,這位太子殿下所學,莫不是縱橫家的功法,而不是外界傳言的道家。
否則的話,他為何能夠如此熟練的運用這縱橫之術。
若是太子殿下所學的真是縱橫之法,加上縱橫家出世的這一些大能,等到劉顯登基之後,縱橫家的聲勢,恐怕會與他兵家並駕齊驅。
至少不用再庇護於他兵家麾下,一時間周勝之倒是又喜又憂。
而就在這個時候,周勝之並沒有發現,就在他和太子見完麵之後,一道銳利的雙眼正悄悄的盯著周勝之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