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妹偶》讀後感,聆歡(2 / 3)

這些東西就像原料一樣一點一滴被注入這個瓶子當中,而瓶子作為一個進行反應的容器,這些來自外界的原料和瓶中原本就存在的液體發生(不隻是化學概念上的)各種各樣的反應,在人類生命的進程中,隨著與外界信息的不斷交互,瓶子(靈魂)裏的這些液體(思想)一刻不停的進行著反應。

而根據瓶中原有液體的成分,有些新注入的東西是被吸收,溶解進原有的液體中;而有些糟粕的東西根本不發生反應,化作糟粕,結塊沉入瓶子底部。在我們的瓶子中,儲存著名為思想的液體,這種液體可能不夠清澈純粹,可能還帶著一些分層,每時每刻都在與從外界接受的新的信息發生著反應,每一分每一秒成分都在發生著變化,但瓶中的液體就是我自己的思想。

在我看來,人的本質就是瓶子中的這些液體。如果失去了所有名為“思想”的液體,那麼,即使“靈魂”的瓶子依舊存在,被其他的什麼東西重新填滿,那麼我依舊已經消失了,瓶子裏的是另一個個體了。

等量的倒入液體互不相溶的液體(人格分裂),兩種液體各取一半完美混合(魂穿者的自我認知),大量的液體被混合進同一個瓶子中(我之前的寫作《阿詩卡》)這些個個體是否還是否還能算是原來的個體?這個我不做定論,需要詢問當事人具體分析,但是我估計大部分也應該是“我既是他,又是他”這種模棱兩可的結論。

如果靈魂經曆了輪回,瓶中原有的液體已經涓滴不剩,隻剩下了一個不參與液體反應的空瓶子,那麼這樣的下一世已經和我沒有任何關係了。假如記憶已經斷滅了,雖然瓶子依舊是我用過得瓶子,但是我的本質已經被徹底替換掉了,一個瓶子,一個完全影響不了液體反應的瓶子,與我和幹?假如我的記憶被篡改,我便不再是我,隻是很像我的其他東西。但反之,如果我的精神能夠得以保存,依舊保持著純粹,即使更換多少次載體,我還依舊是我。

在《妹偶》結局部分的時候,程曉羽問過孟婆一句“你不是 npc?”而這句話大概是引發讀者炸鍋的導火索之一吧。在這一段,曉羽和大部分讀者一樣,都對虛幻世界和真實世界抱有著一些疑惑。但由於寥寥數句解讀並沒能達到相應的解讀效果,所以許多讀者都炸鍋了。

所謂有肉體的人類與虛幻空間中的人類,本質上都是裝在瓶子裏的思想,差別隻在於裝瓶子的包裝盒。“那裏的絕大多數人類意識都是存在於獵戶座的虛擬大腦,你自己的意識也存在於別人的人生。”人的本質是那段自我承認的的意識,就是那份在瓶中不斷進行著反應的液體,“強人工智能”也好“虛擬大腦”也好都是承載了意識的“瓶子”,一個反應容器。

擁有血肉大腦的程曉羽也好,在虛擬大腦中存在的蘇虞兮也好,都是獨立存在的意誌“就像假如世界上存在一個不通人情的神一樣,模擬世界也不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生活的主導。”而在故事中人類獲得永生的方式是將記憶上傳到虛擬大腦中,一旦現存的肉體死亡,把記憶導入一個新的肉體中就好了。

如此看來血肉大腦反而更像是虛擬大腦的一個分身了。就連我們自己也無法證明,自己不是如同黑客帝國那樣生活在一個由其他存在所創造出的虛擬宇宙之中,自己不是用某個程序模擬出來的缸中之腦。

假如有朝一日人類創造出了擁有和自己相當智力水平的人工智能,並創造了一個虛假的宇宙來供他們生存,並以此沾沾自喜的時候。咱們可要當心了,可能創造了我們這些“人工智能”的造物主們會抱怨最近虛擬宇宙的服務器變的卡頓了而把我們的文明強製關機掉(笑)。

作為一個世界觀,虛擬宇宙的設定可以說可以解釋在起點網站上的幾乎所有作品的世界觀,因為這個宇宙與這裏的一切法則都是被(作者)人為創造的,無數向我們一樣擁有靈智的虛擬生命作為這個故事舞台上的背景板庸庸碌碌的生活著。或許我們正在生活著的世界就是某本三流小說發生的地方,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在再為那個主角提供並不能上鏡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