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這幾天,媽媽發現小方舟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回家。媽媽去學校看了幾次,發現下課後,別的同學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嘻鬧,小方舟並不參與,隻是一個人玩。
媽媽了解到,原來在學校裏,凡是有集體遊戲、集體活動,方舟寧可在旁邊看著大家玩也不參加;班級中輪到值日,她總是借故請假,對集體的工作不熱心;在學校的各類評比檢查中班級獲得了榮譽,同學們興奮不已,她卻顯得很冷漠;同學之間相處時,靜靜也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和同學難得講上一句話。
媽媽擔心了,孩子再這樣下去,怎麼和同學相處呢,怎麼融入班集體?
現象二:
東東的性格有點孤僻,不喜歡與同學們玩,而且從來不會主動與別人交朋友。為了讓孩子能夠變得活潑一點,媽媽經常邀請別的小朋友或他們的家長來家做客。
這周末,媽媽的一位同事和他的兒子來家裏做客。事先,媽媽對兒子說:“明天王阿姨要帶她的兒子來咱們家做客。他們家兒子比你大,你多和那位小哥哥聊聊天,好嗎?”
“可是,我不知道聊什麼。”東東有點不情願。
“你可以問問他的學習方法呀,問問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呀,問問他有什麼別的愛好呀。”媽媽引導兒子說。
“可是他比我大,我怕他欺負我。”東東在找理由。
“不會的,小哥哥很有愛心,他還經常幫助別的小朋友呢!”
“那好吧!”費了好多口舌,東東才答應招待明天的小客人。
十一點左右,客人到了。見到客人,東東的臉紅了,小聲地向同事問好,同時對那位小客人一笑,算是打招呼了。
吃飯的時候,東東一句話不說,隻顧埋頭吃。飯後,媽媽與同事聊天,讓東東帶著小客人去他的房間玩,東東則一個人進屋玩了,不和小客人玩。媽媽很無奈對同事說:“這孩子,一直都這樣。”
【專家點評】
如今,“人際關係”技能已被列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每個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善於交際。但是,有很多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卻不合群、不愛交朋友。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孩子性格孤僻的一種表現。這種性格的形成除了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之外,很大程度上與後天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法有關。
有的家長怕孩子“吃虧”、“受氣”,而限製孩子與同伴交往,這種做法是很不理智的。這樣隻會使孩子變得不合群,缺乏人際交往能力,進而慢慢形成內向、懦弱、孤僻的性格。其實,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吃點小虧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家長沒必要太幹預孩子的玩耍。
有時,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也是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有的家長對孩子學習、生活的過度參與和保護。這樣隻會使孩子對家長過於依戀——家長在身邊就沒事。一旦離開其視野範圍。孩子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獨立處事,甚至是排斥與其他人接觸。
另外,有時家長無意識的言行就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例如有的父母這樣教育孩子:“不要和那些髒孩子們出去‘野”’、“不要帶你的那些同學來家裏玩,這些孩子會把家裏搞得亂七八糟的”……慢慢地孩子就變得特別孤獨,而且還特別不喜歡與別人接觸。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和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性格有重要影響。
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便有人際交往的需求,當他們慢慢地長大,直到上幼兒園、上小學,孩子的這種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的交往需求受到壓抑,他們不僅會因此而感到孤獨,而且還有可能形成怨恨、苦惱、焦慮等消極的情緒,這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教子有方】
如果你的孩子有不願意與他人接觸、不願意與同齡人交朋友的問題,作為家長不必緊張。通過你的耐心引導和幫助,孩子一定會變得活潑又善於交際。
1.多給孩子提供與人接觸的機會
如果孩子性格孤僻,父母不妨讓他多接觸別人,尤其是同齡人;家裏來了小客人,讓孩子當小主人,招待對方;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體驗人際互助的樂趣。另外,媽媽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與外界接觸的事情。如讓其去買東西,到鄰居家借東西、送東西等。
2.媽媽要引導孩子多說話
餐桌上是父母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父母可以講些隨意的話題。引導孩子多說話,如“這個周末我們去哪玩?”最好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意願,不要把他放在旁觀者或附和者的位置上。
另外,睡前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期。父母可以問孩子一些問題:“今天學校裏有什麼新鮮事嗎?”“今天在學校裏學了些什麼?”讓孩子慢慢地講述,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3.教孩子一些交友的技巧
隻有孩子掌握了一些簡單的交友技巧,才會交到更多的朋友,才能體會到與朋友相處的樂趣,才會變得活潑起來。家長不妨教孩子以下交友技巧:教孩子樂於助人,喜歡助人為樂的人總是有很多的朋友;教孩子學會機智,簡單來說,就是教他體會別人的感受,教他不傷害他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