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宋夏還在為達成和議的賠款割地條件扯皮,史進帶著麾下眾將幾乎跑遍了整個定邊城的所有堡砦,尤其是第一線的神堂堡附近和東北麵的九陽堡,夏軍若要向定邊軍進攻,神堂堡前的大路是首選,這條路本來就是宋夏兩國交通的要道之一,雖然都是山道,但畢竟地勢平緩道路也寬敞,可走的大車,宋夏邊境交易的椎場之一,就設在神堂堡穀口之北的二十裏的夏國鹽州下屬定邊縣的白灣鎮。
另一條路,則是東北方向的九陽堡,此處山道小路險峻,雖勉強走的馬,卻過不得大車,大軍和商旅從此過卻是少之又少,這兩個門戶若守嚴實了,再在定邊城這邊駐紮一隻機動部隊,則定邊軍基本可以高枕無憂,後方那些堡砦完全可以改成驛站,頂多駐紮一隊五十人維持治安足矣。
史進回來後召集眾將商量,最後決定擴建加固神堂堡和九陽堡這兩個前線堡砦,神堂堡這裏,原堡建在山穀之東側,中間是大路,現在史進便在西側再建一個寨子,中間則起一道石牆把兩個寨子連接起來,石牆上開大門,形成一道堅固的關卡。石牆南北則借著向陽的地勢,建起城下町,客棧、酒樓、貨場到時候全搞起來,把那些原本零散走私的商隊都歸攏起來成為受定邊軍保護的特許商家。
至於九陽堡,隻是在原來的堡砦上延伸拓展了三道石牆,是全堡的寨牆成為棱堡的形式以以利於防守,九陽堡便交給孫立和史一彪領一千人守衛,而擴建後的神堂堡,史進在麾下眾將中琢磨來琢磨去,楊誌魯達董平張清都搶著要守這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門戶,史進最後點了楊誌領韓世忠一千蕃騎、羅烈和墨彪各一千步軍,共三千精銳步騎駐守。
佘賈鄱領一千軍依舊回去駐守西邊的門戶橫山寨,寨牆同樣往三個方向各加一道石牆改成棱堡以利防守,這一路主要是提防敵軍借道環州境內來犯。
史進並魯達朱武,自領著乾珠五百蕃騎,劉光世一千蕃騎,陳達五百鐵騎,董平、張清、蕭遙、鞠華各一千步軍,並王四史邱乙龍翟天的一千五百後備輜重軍駐守中樞定邊城,不過定邊石頭城內隻駐三千人馬,其餘則駐紮在上次在交叉路口新建的大寨之中,隻是把營帳改建成木屋,儼然又是一個木質城牆的新城。
至於定邊軍原來後方的其他堡砦,全部隻留一個五十人隊的後備軍駐守。
這樣忙忙碌碌大半個月,已是十月底,天氣漸漸冷了起來,雖然宋夏朝廷關於夏國賠款的事情已經談攏是隻要察哥賠償定邊軍戰爭損失十五萬貫,但是割地這個事情夏國朝野上下始終不肯鬆口,最後還是史進聽了乾珠出的主意,八百裏加急給朝廷上了封密奏,才算折中解決了這個問題。
那就是,西夏把乾珠的五千封帳,從嘉寧軍司駐所宥州附近紅柳河畔,移封到神堂堡對麵二十裏的白灣鎮,整個白灣鎮周邊東西南北各二十裏的土地,都算大夏定國公主乾珠的封地,當然,也就是大宋安國公主乾珠的土地。用這個方案來一舉兩得解決難題,對大夏來說,把宋夏邊境口岸的土地和帳戶移封給自己的公主無可厚非!對大宋來說,乾珠可是受封為我大宋安國公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