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槍聲一響,縣城內就出現了日語和中國話交雜在一起的嘈雜聲。
很快,城牆上原本稀少的火光,也被增添了數倍的火把,把城牆照射的格外透亮。張青山等人甚至用肉眼都能區分對麵城牆上那些是小鬼子,那些是二鬼子。如果眼力再好點,都能看見牆垛中向外伸出來的槍管。
清澈四點四十分!
就在另外三麵城牆上的防守人員心裏慶幸突擊團沒有對其攻擊,而稍稍有點放鬆的時候,伴隨著劉兵一聲令下,一營半真半假的對縣城西城門發起了火力攻擊。
“轟!轟!轟!”
三發炮彈在西城門城牆上爆炸……為了迷惑敵人,不僅要造大聲勢,更要加大一營的攻擊力度,所以,張青山特別給一營調撥了三門小鋼炮——在當時大家的認知中,很多人都認為,像這樣的攻防戰,炮彈的落腳地,就是進攻者主攻之地(雖然我也很奇怪當時的人為什麼會有這麼認為,但很多資料中顯示確實如此。仔細琢磨,大概是因為當時炮彈金貴,不是真正的主攻,誰會舍得把炮彈浪費在佯攻上?第二個原因就是,正因為炮彈金貴,所以,當時軍閥之間打仗的時候,輕易不會動用炮彈……如此長期以往,才會給大家造成了這種認知。畢竟,炮彈一響,黃金萬兩,這絕對是當時國力疲弱的真實寫照。)
所以,當三發炮彈在城牆上炸開,城牆上的二鬼子們立馬就慌亂起來。有些人離炮彈最少有三十米遠,卻溜的比近處的人更積極;有的人明明沒有被炸傷,卻非要裝出一副立馬就要完蛋的樣子,滿地打滾哀嚎,不僅看的人焦慮,更是影響了別人的抵抗之心;有的班長、排長之類的基礎軍官,則無比鬱悶的麵對兩個選擇:要麼被手下亂槍打死,要麼帶著手下集體開。尤其是當第二波、第三波炮彈落下炸開後,這種其概況就顯得尤為突出。
整個西城段,幾乎到處都是哀嚎、尖叫,到處都是人影慌亂的跑動……在這如同末日降臨,把人性膽小、畏懼、躲避等本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大有不用一營再攻擊,隻需爬上城牆就可以抓俘虜,破城的前兆。
不過,在這種關鍵時刻,小鬼子的素質、能力和經驗,就展現出來:一隊三十人左右的小鬼子,登上城牆,不顧炮彈的轟炸,沿途不斷的吼叫、槍托砸,連打帶踢的,很是凶猛的對付二鬼子,跟二鬼子的怕死慌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也不知道是因為一旁的翻譯大喊著“我們有城牆支撐,隻要躲在城牆後麵就能打死他們,怕什麼?”,還是二鬼子打心眼裏畏懼小鬼子,這種畏懼似乎侵染到了骨子裏。在小鬼子的維持下,二鬼子們不敢玩花樣了,隻得抱著槍躲在牆垛後麵,祈求老天爺保佑自己能平安活下去。
一時間,居然漸漸穩定下來。哪怕是炮彈依舊在炸,哪怕是心裏害怕的要命,可就是沒人敢逃跑。可見,這幫二鬼子多麼沒有 骨氣,心裏多麼的畏懼小鬼子……當然,這也跟隨後上來的大批二鬼子有關。
“砰!砰!砰……”
“噠!噠!噠……”
畢竟不是真正的主攻,就算被分配到三門小鋼炮,可炮彈卻沒多少,必須節約點,等一下,還得繼續給小鬼子頭上落炸彈了。所,小鋼炮僅僅是打了幾波,就不得不暫時停下,改由步槍和輕機槍朝城牆上射擊。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身邊的小鬼子多了,還是因為炮彈停了,或者又是覺得躲在牆垛後麵安全,反正,小鋼炮的炮彈一停下,在小鬼子的咆哮聲中,在身邊小鬼子的淩厲目光警告下,在翻譯大聲的給大家加油打氣下,二鬼子們不得不伸出槍口,對城外還擊。
打了一會兒,也許是見對方沒有直接攻城,隻是對射,這幫二鬼子居然越打越穩當,心裏越來越覺得安全……這主要是因為天太黑,大家彼此看不見,隻得往火舌噴出,或者火光閃出的地方射擊。至於能不能擊中對方,那就隻有天知道了。
張青山聽著槍聲,右手捏著懷表,默默地盤算著敵人的火力:一個優秀的老兵,可以通過火力的密集程度,判斷出對方的大致人數。
“團長,時間差不多了,可以開始了。”
張青山打開懷表,看了看,對身邊正目光灼灼看過來的趙山河點點頭,道:“開始總攻!”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