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下令打主攻的人選上,馬玉明想都沒想,不是選‘一營’就是‘二營’,反正不會是三營。
“是!”
一營長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大聲回答了一下後,還敬了個很標準的軍禮,氣勢十足,轉身就大喊大叫的去集合‘一營’了。
倒是讓那個中隊長狠狠地瞪了眼一營長,心裏也很是好奇:就你們這幫二鬼子先前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你還有臉回答的這麼有力,好像你們二鬼子很會打仗一樣,有本事你等下打個漂亮的攻堅戰給老子看看……這演戲給誰看了?不瞪你瞪誰?
一營長則是一臉的冷笑加挑釁:不就是督戰隊嘛,老子現在還就不鳥你,你能拿我怎麼樣?就算等下你督戰的時候,把我的‘一營’全宰了,老子也不會心疼一下,反正--這一營沒一個是老子的兵。
隨即,馬玉明又下令,‘二營’從左協助,三營殿後當預備役。
兩分鍾後,臨時拚湊的一團,開始向山頂進攻。
督戰隊存在的意義,主要是督促前麵的將士們能盡心且勇敢的去完成任務,而不是真的不顧一切的督促前麵的將士們去送死--那不叫督促,那叫逼迫前麵的將士們造反。
就算是二鬼子們怕死,可是,一旦被逼迫到一定的地步,也同樣會調轉槍頭而殺小鬼子的,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誰都懂。
從這點上來說,但凡擔任督戰隊隊長的人,都是對於眼前戰況十分清楚,對於自己任務十分了解,更是明白什麼時候要嚴格執行,什麼時候要稍稍放水的人。除非是上級下了死命令,否則,他基本上都知道什麼時候,督戰隊該出現在什麼地方,該如何執行……也就是說,督戰隊隊長,都是打仗的老手和精銳,眼光也絕對不會差,手段也十分了得。
而二鬼子的戰鬥力之差,天下皆知,對此,這位督戰隊中隊長心裏也十分清楚,所以,見到一團開始出發,他並沒有緊緊跟隨,而是緩緩前進,走的還比較鬆鬆垮垮,甚至沒有讓督戰隊的人端槍--按軍中不成文的規矩:督戰隊端槍就表示開始執行督戰隊的職責,沒有端槍就表示督戰隊隻是在後麵跟著,將會視戰場情況而定。
如此一來,一個走的緩慢,一個衝的快速,大家的距離可就有點拉開了。
可是,當中隊長帶著督戰隊,慢悠悠地來到林子上端邊緣時,看到二鬼子和八路軍交戰的場麵,他差點沒又驚又氣給弄的吐血,哪怕他對於二鬼子的戰鬥力早有所聞,更是在先前有所見識。
馬玉超和八路軍肯定不是第一次合作,但和張青山他們是第一次合作,雙方還沒有達到電台聯係的地步,八路軍能第一時間派人過來建立單線聯係已經是釋放出很大的誠意了……就算雙方建立了電台聯係,也不可能到達團級。
這就決定了,雙方在團級戰鬥的時候,不可能做到及時互通消息,及時默契配合的地步。也就是說,這樣的情況下,難免就會出現意外,比如說現在,雙方基本上都了解了對方此戰的真實意圖,但在小鬼子的逼迫下,雙方還是難免要出現真刀真槍幹一仗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出現:一旦真刀真槍幹一仗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方崩潰的場麵,那麼,雙方先前所建立的互信,很可能會就此消散,而變成一方趁勢幹掉另一方的局麵。而這就導致了,這樣的真刀真槍的幹,也必須要全力以赴。
這不,雖然上級有命令,隻需要打退正麵的二鬼子,盡可能的不要趁勢追殺,可是,場麵一旦出現非常有利於趁勢追殺的時候,就有意外出現了。
二鬼子們在小鬼子督戰隊的逼迫下,不得不第三次去攻打八路軍的陣地。
可是,這個一團早已不是先前的一團了,無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都不可跟先前的一團相比。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逼迫一團去攻擊八路軍的陣地,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一開始,一團一營衝出林子時,因距離比較遠,見八路軍陣地果然如大家所預料的那樣並沒有開槍,便知道八路軍這是要放他們衝近了再打。
大家心裏還是比較放心的,速度也比較快。
可是,把隨著步伐的跨出,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的時候,二鬼子們的步伐就越來越緩慢,警惕性也越來越高……
最終,槍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