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聖人!”孫明說道。
前麵說道,唐朝的臣子百姓一般稱呼皇帝位聖人,而不是皇上。而孫明是第一次見到皇帝,而且地位也不夠高,自然不能夠稱呼皇帝位“大家”,所以也都要稱呼聖人了。
“孫明,抬起頭來,讓朕看看你!”李淵說道。
孫明這才抬起頭來,然後和李淵對視。而孫明這一次也是第一次看到了李淵,之前那次並沒有真正看到過李淵,所以這次才是第一次見到皇帝李淵。而孫明看到李淵大概四十多歲,如果不是孫明事先就已經知道了李淵是一個五十多歲的人,恐怕根本認不出來。不過,也許這個也就是古代的貴族保養好,所以顯得年輕一些。而現在當了皇帝,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精神更是煥發了,顯得年輕也不是不可能的。
“孫明,剛才你可真是好大的膽子,居然頂撞了當朝的侍中,你這是想要做什麼呢?”李淵問道。
聽到了李淵這麼說,孫明開始在心裏麵猜測這個李淵是什麼意思。而孫明根據推算,這個李淵絕口不提當時在裴世矩家裏麵聽到過自己,那孫明也了的裝傻。反正李淵也不知道自己也已經早就發現了他,所以從這點來說孫明還是占有優勢的。現在他們進行的是一次精神意誌還有心理算計的博弈,這種博弈其實無處不在。即使對方是皇帝,孫明也有膽子算計他。而孫明正在推算李淵是怎麼想的,這樣才好針對性的回答。
“聖人,如果我不頂撞陳侍中,那聖人會見臣嗎?”孫明回答。
“哈哈哈哈……”李淵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孫明也露出了微笑,不過卻沒有太過放肆。孫明知道,這個李淵恐怕剛才是在試探自己,試探自己是一個小人,還是一個偽君子。如果孫明在皇帝麵前還是回答什麼為了盡忠職守,那恐怕李淵就會當場放棄自己。孫明當時在裴世矩麵前回答的是在領導麵前願意做一個真小人,如果這次自己所作所為和原先的回答正好相反,那恐怕皇帝真的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偽君子。
現在孫明如此回答,那果然也就是一個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人。而孫明在皇帝麵前絲毫不掩飾的想要功名利祿,那這個也就讓李淵放心了。一個喜歡功名利祿的人,那可是非常好打發的人。皇帝最不缺乏的就是功名利祿,所以一個喜歡功名利祿的人,那才是最好的下屬。如果下屬一個個都是跟聖人一樣,那皇帝才不放心啊!孫明如此直接的索要功名利祿,那十足一個真小人。皇帝最不怕的就是真小人,而真小人才能夠符合皇帝的利益。當然,臣子也要維護自己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可是你卻要讓皇帝知道你不是好鳥,這樣就行了。對百姓和下屬,必須要維持一個君子,可是對皇帝必須要體現出真實的一麵,這樣才是一個官場生存之道。伺候一個明君,千萬不要試圖在名明君麵前裝君子,反而要裝小人。在明君麵前裝君子,隻有兩個可能,一個就是被束之高閣,當做道德標榜來利用,而不是給予實際的權勢。而另一個可能,那就是被皇帝猜忌,認為你是一個偽君子,野心不小。這個說到底,還是看人下菜碟兒,如果是昏君,那當然要一副君子模樣。可是如果是明君,那在他麵前就要變成一個真小人。對於一個明君來說,都是多疑的,與其說什麼忠臣孝子,不如直接說什麼**裸的利益,為他辦事,然後他給予自己富貴,這個就是一個交易而已。
短短一句話,就隱含了一次重大的交鋒,孫明成功的通過了一次考驗。
“你為什麼要見朕?”李淵問道。
孫明直接說:“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臣自問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可是如果不能夠跟隨在聖人身邊,能夠讓我所學施展,那我如何甘心呢?胸懷蓋世之才,如果不能夠跟著皇上博取一份功名,將來能夠封侯拜相,封妻蔭子,那我豈不是浪費了我一身所學?”
可是李淵卻問:“有才的人,很多!懷才不遇的人,更多!而且,朝廷之上,袞袞諸公哪個是庸人?朕憑什麼給你高位?”
孫明馬上說:“聖人,臣除了擁有才華,還有年華!”
孫明的意思也出來了,這個其實是一個暗示。前麵李淵說了朝廷上麵,袞袞諸公都不是庸人,不可能給孫明高位。而孫明也馬上回應,那就是孫明除了有才華之外,還有“年華”。孫明現在才不過是十三歲左右,而那些朝廷上麵的袞袞諸公不都是幾十歲了嗎?而如果按照古代普遍短命的情況來看,他們也用不了多久了。而孫明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想要做李淵兒子的臣子,到時候成為第三代的接班人。如果說裴世矩裴寂還有陳叔達他們是李淵第一代,而第二代也就是房玄齡杜如晦的那一代。至於第三代,孫明願意做第三代。這個就是“年華”二字的具體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