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能力不足,是一種缺陷,它是感知覺能力發展的最大障礙。感官能力不足由先天及後天兩大類因素造成。在寶寶出生後滿4個月前父母應多留意觀察寶寶,注意寶寶的各項感官功能是否正常,及時發現和最大限度的調整修複寶寶的感覺器官,從而為寶寶的感知覺發展及早期成長與智力發育鋪好道路。
細心觀察發現寶寶視力異常
嬰幼兒不能向媽媽表述“看不清”或“看不見”等視覺問題,媽媽也無法使用標準視力表檢測其視力,此時爸爸媽媽在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寶寶的很多異常表現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及早發現寶寶的視力問題,以便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1.寶寶出生2周至1個月,仍對光照(小手電筒)無反應,麵部不轉向明亮處(窗口或燈光)。
2.寶寶出生1個月後,對周圍事物表情淡漠,親人不說話時或玩具不發出聲音,則不能引起寶寶興奮。
3.視力極低下的寶寶,常有用小手擠柔眼睛的習慣,醫學上稱之為“指眼現象”。
4.寶寶出生2~3個月後看上去“眼神不對勁”,如眼球不穩定,有節律地搖晃,或無目的地轉動,像是在搜尋什麼目標,或者瞪眼凝視卻對眼前的玩具視而不見。
5.寶寶出生3~6個月後出現斜視,僅用一隻眼注視目標,另一隻眼偏離目標。
6.會走路的幼兒,動作笨拙、經常跌跌撞撞,躲不開眼前的障礙物。
7.寶寶看東西時有眯眼、挨得很近、怕光、歪頭、偏臉等異常現象。
8.家人中有遺傳眼病患者,如高度近視、視網膜母細胞瘤、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視網膜色素變性等,家族嬰兒出生後要盡快到眼病遺傳專科進行檢查和定期複查。
3歲以前是寶寶視覺發育的關鍵時期,爸爸媽媽應掌握一些兒童視力保健常識,定期帶寶寶做視力篩查。如果發現寶寶的視力異常,要及時就診,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生活中要讓寶寶養成好的用眼習慣,並注意對眼睛及視力的保護。寶寶在活動時,要盡可能保證眼睛的安全。最後,保證膳食結構合理,才能使寶寶的營養全麵、均衡,保證眼球的正常發育。
盡早查出寶寶的聽力障礙
造成寶寶聽力障礙的原因有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的原因包括聽力障礙家族遺傳史、媽媽懷孕時得過風疹等,後天性的原因包括寶寶早產或出生時缺氧、成長發育時服用了某種致聾的抗生素、長時間生活在高分貝的噪聲環境裏等。
一個健康、正常的寶寶,他的聽覺及語言會按如下的進程一步步發育:
1.不滿3個月的寶寶,在他的背後拍拍手,如果寶寶表現出吃驚的表情說明他的聽力正常。如果他沒有反應,可以重複測試幾次。
2.4~6個月的寶寶能夠轉動他的頭了。媽媽可以叫他的名字,看他是否會把頭轉過來,尋找您的聲音。此時的寶寶還應該會主動尋找其它的陌生的或者有趣的聲音。
3.6~10個月的寶寶聽到任何人叫他的名字都會有反應,對身邊熟悉的聲音也會有反應,如:電話鈴響了,吸塵器發出轟鳴。
4.10~11個月時,寶寶聽到悅耳的音樂,上下肢能隨音樂有節奏地運動,對語言有模仿或應答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