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親子對話——讓父母成為寶寶最好的語言教練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來形容寶寶學習說話的過程再恰當不過。(1 / 2)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進行“親子對話訓練”呢?

一、0~12個月

寶寶出生後發出的第一個聲音便是“哭”;等3~4個月大時,開始會發出“咿咿啊啊”等單音;到了8個月大後就開始喃喃自語了,甚至偶爾還會清楚的發出一些單字音。

在這個階段,作為寶寶語言教練的父母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注視寶寶的眼睛和寶寶說話

“眼光交流”是父母和寶寶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的溝通方式,寶寶們通過看見父母說話時的表情,可以奠定對語言的基本認識。

2.與寶寶接觸的任何時候都要抓住機會與寶寶說話不管是換尿布、喂奶或洗澡時,都要保持隨時隨地與寶寶說話的習慣。因為聽是說的基礎,寶寶聽的多了才會有說的欲望。

3.回應寶寶的咿呀自語

如果父母經常回應寶寶咿咿呀呀的“說話”,寶寶也會開始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表現得樂於跟父母交流。爸爸媽媽在跟寶寶“聊天”時,最好一邊撫摸著寶寶一邊溫柔的說話,這樣能加深親子間感情的交流。

4.從日常生活的聲音中學習

寶寶周圍的環境不需要太過安靜,生活中出現的吸塵器的聲音、水龍頭的流水聲、洗碗洗衣的聲音等,都是讓寶寶感知身邊事物的途徑,另外,邊做家務邊和寶寶說話,也是一種良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5.鼓勵寶寶表現自己

鼓勵寶寶把兩手伸直說“抱抱”,讓寶寶表現自己,這對日後形成感於表達的外向性格有很大的幫助。

6.給寶寶講解具體事物

寶寶總是好奇媽媽在做什麼、說什麼,因此,媽媽在做家務的時候可以不失時機的告訴寶寶自己手裏拿的是什麼,或者對寶寶講到某件物品時抱著寶寶去看看它,這樣能夠培養寶寶的辨識聯想能力。

7.把握寶寶喜歡模仿的性格特點

寶寶通常喜歡模仿大人做動作,比如看到媽媽擦桌子,自己也拿張紙巾學著在茶幾上抹抹。把握住寶寶這種愛模仿的特性,可以訓練小家夥模仿媽媽的語言和動作,比如媽媽拿著梨子教寶寶說“梨”,然後聞一聞,說“好香啊”,寶寶會很有興趣的跟著媽媽學。

二、13~24個月

這時期的寶寶多半已經學會了走路,也能理解很多日常用語的意思,並且會說一些單字了。如果父母在這個時期注意經常和寶寶進行語言交流,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就會更快。那麼,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努力有哪些呢?

1.練習發音

把單字的發音嘴型做給寶寶看,反複幾次以後,寶寶也會嚐試發出模糊的音。

2.配合肢體語言來說話

在和寶寶說話時,父母還可以配合肢體語言來輔助引導寶寶,如用手指指著鼻子說“鼻子”或者一邊做身體躍起的動作一邊說“跳”等,這種做法不但增加語言學習的趣味,也能讓寶寶對語義的理解更加深刻。

3.說完整的句子

1歲以前對寶寶的語言訓練一般都是單字發音練習,如教寶寶說“花”、“水”等字,現在起要開始多對寶寶說一些較短的、完整的句子了,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寶寶已經懂的單字加入新字來延伸連結出句子,讓寶寶練習用句子進行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