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情感與社會性發展相互交織(1 / 1)

從出生到3歲是培養個體交往和鍛煉情緒反應的關鍵期。這個階段,人的社會性發展與情緒、情感的形成顯示出十分密切的關係,它們的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

情感與社會性相互促進

嬰幼兒通過交往行為、人際互動來形成最初的情緒反應、奠定情感基礎。如果寶寶在嬰幼兒期缺乏交往機會,會造成情緒體驗的匱乏與情感的缺失。若是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缺乏互動,日後在生活中將很難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情感關係;而欠缺與他人之間的交往會引起寶寶社會情感的缺失,長大以後他會很難適應社會。

人的交往就是情感的交往,它是一個感情互動的過程,決定了人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對於剛開始與他人進行互動的嬰幼兒來說,情緒、情感的直接反應是他進行交往的主要表達方式,它對於交往的影響力,要比認知大得多。3歲以前的寶寶基本是以情緒反應為標準來選擇社交及情感記憶的對象,進而形成獨有的社交態度與方式以及最初的情感模式。大人在與寶寶的互動過程中,要針對寶寶心理、情感的發展特點,注重對他的情緒調動,從而使寶寶更積極地與他人進行感情的交流與互動,為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做一個良好的開端,並促進寶寶社會性的發展。

針對嬰幼兒情感與社會性交織發展的特點,在家庭教育中對寶寶社會性與社交能力的培養要以情緒、情感的充分發展為中心,同時,為了構築寶寶豐富的情感與健康的情緒,也必須要提供給寶寶充足的人際交往機會。

交往促進情感形成與社會化

在嬰幼兒眾多的交往關係中,首先要談到的是親子關係。研究表明:嬰兒從六七個月開始對母親(或其他撫養人)產生依戀。依戀是人的社會性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和最早的表現。早期的母嬰依戀的質量對日後嬰幼兒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的適應都有重要意義,它是嬰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親子之間隻有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才會讓嬰幼兒獲得安全感,並有助於他自由地向外探索,主動地與人交往,從而逐步地適應社會。

隨著語言和行走能力的發展,2~3歲的寶寶交往能力也得到增強,他們逐漸適應了與同伴或陌生人交往。此時最好的訓練寶寶社會性的方式就是讓他進入托幼機構過集體生活。通過適應集體生活,寶寶建立了集體意識、鍛煉了生活與自理能力,進而培養了在集體與社會中生存的能力。

與同伴的交往是嬰幼兒發自內心的歸屬感的需要所在,這是寶寶心理發展的重要基礎。寶寶在交往中得到快樂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進而發展出健康的情感,這也是社會生活對個體情感發展的期待。反之,幼年時期交往需要不被滿足,將會使寶寶產生消極情緒,時間久了,這種消極情緒就會嚴重阻礙他社會化的進程。

與同伴之間的遊戲活動與社交實踐,是促進寶寶社會性發展極為重要的活動。在遊戲與交往中,寶寶能夠走出自我,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集體中每個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並逐漸培養出尊重他人、遵循規範、通力協作、樂於助人等各種各樣的道德品性。寶寶還在各種活動中不斷進行著成為“社會人”的預練習,比如在遊戲中通過模仿、扮演來熟悉社會角色;又如通過與同伴的交往,逐漸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形成社會所認可的行為模式。

兒童的情感與社會性是在豐富的家庭與社會活動中被激發與培養出來的。家庭生活中,要讓寶寶自己有意識地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主動地做些家務、幫助下班回家的爸爸準備拖鞋等;同時,也要鼓勵寶寶走出家門,盡早讓寶寶進入外界較為複雜的社交圈,長長見識、消除對人際交往的膽怯和恐懼心理,培養寶寶的社會情感和社會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