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分離少些憂傷(1 / 2)

心靈港灣

作者:姚貴忠、王春燕、李潔

編者按:有人說“分離是一種甜蜜的憂傷”。離開母親的懷抱、家人的嗬護、甚至失去至親至愛……人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和成熟。本期,《生命時報》特邀心理專家,與您共同探討“分離”這個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主題,讓分離不再成為傷害。

出生離開媽媽身體

渴望大人笑 眼神多交流

提到分離,或許很少有人意識到,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離別,是出生時與母親身體的分開。

媽媽的子宮就像一個溫暖的搖籃,舒舒服服呆了10個月以後,突然來到一個冰冷、嘈雜的陌生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對母親來說,則是無法避免的“分娩之痛”。順利渡過這次分離,對孩子良好心理的塑造和媽媽平穩心態的轉換,都是至關重要的。

分析:細心的人會發現,剛出生的孩子很“膽小”,就像把自己包在一個蛋殼裏,生怕受到打擾,甚至對大人的呼喚、嬉鬧沒有太大反應。其實,此時孩子正在“艱難”過渡,家長們需要做的,是要給他一個非常安靜、沒有動蕩的環境,讓他覺得安全,慢慢適應環境“巨變”。而不是一群人呼啦啦圍在孩子身邊、又抱又哄、吵個不停。此外,媽媽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要多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溝通,比如對著他微笑,哪怕哺乳時,眼睛也要看著孩子等。

家庭成員之間也要互相理解、保持共識。不要把什麼事情都交給孩子媽媽,特別是要理解孩子離開身體後給母親帶來的痛苦和不適應,多陪她說說話,經常讚美、鼓勵她。當媽媽感到身心疲勞時,爸爸和家中其他人要主動承擔起責任。

入園暫離家長保護

玩玩捉迷藏 上個親子班

對很多家庭來說,送孩子進幼兒園、上小學是一項“大工程”。小朋友舍不得家長無微不至的嗬護,抓著媽媽、奶奶的衣服又哭又鬧。而很多家長,就算狠下心回頭走開,心裏也萬般舍不得。經常有家長在校門外伸長了脖子看孩子,翻來覆去擔心:孩子會不會被欺負?吃得好不好?越想越忐忑,恨不得立即把寶貝抱在懷裏。

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表示,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聰明的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如果此時沒有打好心理基礎,孩子的一生都可能非常敏感、脆弱。

因此,在保護孩子的同時,家長首先要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努力做到“成熟分離”。可以有意識地和他們玩捉迷藏的遊戲,讓孩子把眼睛蒙起來,感受大人消失的感覺,訓練他的獨立能力,但遊戲時間一定要循序漸進。此外,可以參照學校的作息,訓練孩子吃飯、穿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既讓孩子養成習慣,也讓家長可以放心。最後,孩子入學前,家長和孩子可以參加“親子班”,逐漸縮短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實現自然過渡。

求學孤身遠離家鄉

結交新朋友 培養些興趣

對大多數人來說,第一次如此強烈感受到自己的獨立、成長和責任感,恐怕是遠離家庭、上大學放飛的時候。

大學生們開始品嚐獨立的喜悅、挫折和痛苦,也要應對著一波又一波的陌生、迷惘和孤獨。離開孩子的父母,既興奮無比,突如其來的失落和“空巢感”又讓他們不知所措。可以說,這是長大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期。

分析:經過了衝動、逆反的青春期,大學階段是孩子踏上自己人生理想征程的一個新起點。忍受與家庭分離,麵對新的學習方式、人際氛圍和生活環境,又很容易感到難以適應。此時,一方麵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不要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唉聲歎氣、甚至自暴自棄。另一方麵,要主動、積極地融入身邊的環境,與同學們結伴上課、參加活動,盡快熟悉新環境。用年輕人特有的自信和熱情應對挑戰。

作為父母,要提醒自己,孩子長大了,並不是與家庭關係的終結,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要學會放棄控製孩子,要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內心需求。同時,適當把注意點轉移到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方麵,比如做做健身操、跳跳交誼舞等,既健康又能打發時間,或者把更多精力投身於事業,為生活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