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國的都城是汴梁,官方給的名號是“東京”,而大遼國的也有一個東京,它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遼陽府。
當然了,遼國的都城並不是東京遼陽府,而是在遼陽府西北地區的臨潢府,名為上京,這裏是契丹人的發源地,所以就算契丹人占領的廣大的土地,他們仍舊是以西拉木倫河周邊為自己的都城,不曾遷往更加繁華的南方。
除了上京和東京,大遼國還有中京大定府和南京析津府,分別管轄自己國度的四大區域。
其實大遼國現在的國號也不叫“遼”,而是被改名成了“契丹”,正確應該稱呼為契丹國才對,但是它們總是在“契丹”和“遼”之間變來變去,外麵的人就幹脆以自己覺得順口的“大遼國”來稱呼。
事實上,越來越漢化的契丹族人本身,也傾向於重新改名回“遼”,而不是這有荒蠻意味的“契丹”。
好吧。
國號的稱呼並沒有什麼好追究的,反正我們也不打算和大遼人多接觸,隻是將這港口的雄城遼陽府的生意經營好就行。
遼陽府的府城在渤海的遼陽港口以北二十裏地,西拉木倫河等幾條河流彙集起來注入遼河,古人在這遼河畔就修建了遼陽城,而遼河一直往南流,最終彙入了渤海。
人們抵達港口後,通常都會順著遼河往北方行進,最終抵達遼陽城旁邊的諾大港口,在這裏卸貨裝貨,做買賣生意。
如今雖然已經是九月的中旬,天氣已經漸漸的轉涼,但是我們抵達遼河,前往遼陽府的時候,仍舊看到了不少的船隊,規模比起東瀛堺町是不如的,但比起高麗的釜山來,卻又繁華了不少。
至於為什麼他們的港口不是建在渤海入海口,而是選擇二十裏外的遼陽府,原因大概是渤海口周圍經常鬧水患,周圍十裏地都是沼澤和淤泥居多,不大適合商隊長期停靠和運輸吧。
早就聽人說過,遼國人非常的野蠻和粗魯,所以來到遼陽府的時候,我們還是有些忐忑的,沒想到在港口等待入港時,幾條小船熱情的行駛了過來,一個穿著短袖衫的精壯大遼國小吏,拿著本子和筆,笑容滿麵的就開始了詢問和登記。
和小吏聊了幾句,發現遼陽府的規矩和堺町的差不多,都是願意給多點錢,就停靠的位置好一些,不願意多給錢也沒有關係,位置差一點,卻也絕對保證你的安全。
而且他們的價格可比東瀛的便宜得多,我們二十艘船艦選擇了好一點的停泊位置,居然中共才收每天五十兩黃金,隻有堺町的一半。
隻不過,遼陽府的碼頭建設得可不怎麼樣,他們也沒有將碼頭地麵建設得坑坑窪窪的,但是卻很有些雜亂無章,連綿有五六裏長的河麵堤壩旁邊,到處都有船隻在停泊,大宋的、東瀛的、南方小島的等等,都混雜著停靠在一起。
環目一看,我們還是四周規模最大的一個商隊,二十艘的大船,也讓旁邊的不少商人們嘀咕著這新來的同行是買賣什麼的。
而在碼頭的兩個邊角,則是駐紮著兩個軍營,一看就非常的大,裏麵進進出出的都是全身皮甲的騎士,看起來非常的健壯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