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中國宴席的起源、發展與革新

一、宴席的起源

中國宴席大約出現在4000年前。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的祭祀、禮俗、宮室、起居是其產生的主要根源。

新石器時代,生產水平低下。先民對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法理解,久之便產生天神旨意、祖宗魂靈等觀念,出現了原始的祭祀活動。要祭祀,先得有物品表示心意,於是祭品和陳放祭品的禮器應運而生。先秦時期,最隆重的祭品是牛、羊、豬三牲組成的“太牢”,其次是羊、豬組成的“少牢”。這是王室祭奠天神和祖宗用的;至於民間,一隻豬蹄、一條狗便可以。禮器有木製的豆、瓦製的登、竹製的籩、青銅製的尊、俎、鼎、簋等。每逢大祭,還要擊鼓奏樂,誦詩跳舞,賓朋雲集,禮儀隆重。祭祀完畢,若是國祭,君王則將祭品分賜給大臣;若是家祭,至親好友便將祭品分享。這樣,祭品就轉化為宴席上的菜品,禮器演變成宴席上的餐具,宴席初具雛型。

宴席受著禮俗的熏陶。在國事方麵,商周有敬事神鬼的“吉禮”,祈禳凶荒的“凶禮”,朝聘過從的“賓禮”,征討不服的“軍禮”,王室婚嫁的“嘉禮”。行禮必奏樂,樂起要敬酒,如果肴饌欠豐,便是禮節不恭。在家事方麵,春秋以來,男子成年行“冠禮”,女子成年行“笄禮”,嫁娶行“婚禮”,添丁行“洗禮”,生辰行“壽禮”,辭世行“喪禮”,這均要置酒備菜,敦親睦誼,也是宴席的先聲。

古代宴席多在室內舉行,設宴形式須受廳堂的製約。秦朝以前,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前麵是行禮的“堂”,後麵是住人的“室”,房屋建在高台之上,台下有階,四周圍以矮牆或籬笆。古人宴客時“降階而迎”、“登堂入室”等禮節的出現,與這種住房建築格局不無關係。夏商周三代,先民還保持著原始人的穴居遺風,把竹草編織的席子鋪在地上供人就坐。按照古時的習慣,堂上的座位以南為尊,室內的座位以東為上。古代的席大的可坐2~3人,小的僅坐1人。先民治宴,最早為一人一席,也取決於起居條件。室內座具除席之外,還有筵,兩者的區別是:筵大席小,筵長席短,筵粗席細,筵鋪在地麵,席放置筵上。若是筵與席同設,一示富有,二是對客人的尊重。

先秦的家具中尚無桌椅,隻有床、幾。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木床,高僅19厘米,隻供眠息;幾也矮,有多種,其中一種是作為老人跽坐時的依憑之物。還有,古時的餐具多為陶罐銅鼎,形似香爐,體積甚大,有的一次可煮肉塊10多斤乃至數十斤;端放食物的托盤叫“案”,木製,長方形,有足,僅能放一鼎,抬著擱放在筵上。因此,先民赴宴,實際上是“跽”在“席”上,對“案”麵“鼎”而食。由此所製約,菜點不多,一般是一人一鼎,德高望重的老人和貴族王侯,才能三鼎或五鼎。若想擺出“陳饋八簋”的席麵,勢必“席前方丈”。直到漢魏時期,在西域坐具——馬紮子(折疊凳)的啟發下造出簡單的桌椅後,先民才可以“正襟危坐”,從容宴客了。

二、宴席的發展

根據《周禮》等書的追記,虞舜時代已出現敬老的“燕禮”,每年舉行多次,先祭祖,後圍坐,吃些狗肉,飲點米酒。夏啟繼位後,不僅保留敬老宴,還曾在釣台招待眾部落的酋長;夏桀當政,追逐四方珍異,宴席開始奢靡。殷商時期,宴樂在祭神活動中發展較快;荒淫無道的紂王搞起酒池肉林,開了冶遊夜宴的先河。進入周代,酒宴名正言順地為活人而設,出現“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鄉飲酒禮”等眾多名目;同時周公製禮作樂,嚴格按等級確定宴席的規模,宴席較前正規多了。不過,周天子的飲食相當奢侈,他用膳須準備“周代八珍”和120種菜、120種肉醬。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士大夫也敢“味列九鼎”,席麵的限製不那麼嚴格。這時諸侯有築台宴樂的風氣,並且注重場景的陳設,如坐的席子就有熊席,扶的矮幾有玉石做的。戰國時期,宴樂更甚。《招魂》中宴享亡靈的席單就有主食4種、菜品8種,點心4種和飲料3種;而《大招》中記述的另一份席單,食品則多達29種,它們組合適宜,銜接自然,在席麵設計上躍上了新的台階。

進入秦漢,由於國力的殷實,宴席在民間也蓬勃興起,而貴族之家則是在高堂上敷設帷帳,將酒宴擺在錦幕之中。餐具中出現了風姿卓絕的漆器,並且已由一人一桌演化成兩三人同席共飲。這時在飲食市場上已有了正規的酒樓,並由侍者斟酒布菜。《鹽鐵論》中記載的民間酒宴,菜品常有10多道。在席單的編製上,講究選料精細,調配合理,注重火候與風味,突出地方特色。枚乘《七發》中描繪的楚地王宮盛宴,可以說明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