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廖祥忠 新傳媒研究者的青春之心(1 / 3)

廖祥忠 新傳媒研究者的青春之心

專題

作者:駱瀚

2014年金秋時節,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廖祥忠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他剛參加完9月的第十屆中俄大眾傳媒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媒體融合:互聯網時代的新機遇與新挑戰研討會,又出席10月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第十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論壇等跨洲、跨界、跨海的文化交流活動,忙碌充實,異彩紛呈。

走下諸多大會的演講台,埋身於自己辦公室一摞摞整齊的文獻資料之後,廖祥忠教授依然神采奕奕,他倚在厚重的書桌旁,將一位新媒體研究者的青春之心,向記者娓娓道來。

首創中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廖祥忠與新媒體結緣,始於1998年他在中國傳媒大學負責組建多媒體高職專業。

在調研中他發現,當時中國新興的數字多媒體技術已經對影視業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學界研究者寥寥。對新事物的好奇與追尋幾乎是廖祥忠的本能,再加上職責所在,他開始潛心研究一個問題:數字技術究竟會對中國的傳媒業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整整兩年,他心裏揣著疑問卻找不到答案,明明看到了方向卻又找不到突破點,經過種種獨行的求索與彷徨,直到2000年廖祥忠訪問美國斯坦福大學,邂逅了斯坦福大學的“數字藝術中心”。

斯坦福大學擁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潤物無聲地催生出美國矽穀,當時又很自然地把計算機係和藝術係的一部分合成“數字藝術中心”。聽到這個中心的名字,廖祥忠就感到非常震驚,再觀其理念與運作方式,他突然有了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新技術融合到藝術中是自然、必然地社會發展趨勢,如同紙張之於詩文、膠片之於電影,輾轉之後必然輝煌。回國後廖祥忠認定數字製作必然會在未來替代所有傳統的製作手段,2001年就在中國傳媒大學創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下的“數字影視製作方向”。2002年他又注意到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應用已經在美日大行其道,旋即在藝術設計專業下設立“網絡多媒體方向”,對接國外的“Multimedia on line(在線多媒體)”。有了完整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2003年廖祥忠正式向國家申請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育部很快就批準了。這個新生專業誕生的年份,正值中國互聯網行業全麵興起之時,在那一年,百度在中國超越了Google,成為中國網民首選的搜索引擎;QQ突破了2億用戶;中國電視數字化試點也正式啟動,是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中國“網絡發展年”。

初創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一個方向專攻影視的數字化製作,一個方向專攻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媒體製作,包括多媒體交互技術、網頁設計、網站後台搭建,流媒體網站設計與開發等。廖祥忠認為這個專業要想發展得好,必須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科學與藝術的關係,要了解技術的走向會給藝術的變革帶來什麼。這個層麵的思考,被廖祥忠從各個角度滲透在學生的課程當中。比如廖祥忠特意加入的高數課程,難度可以降低,但一定高度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們必須具備。學生們開始學得很痛苦,後來則受用無窮。技術模塊和藝術模塊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一大的特色。

學生們慢慢嚐到了甜頭,但專業初創時期的廖祥忠,在學校被看作一台悶頭向前衝的“機器”。這台“機器”的內在動力,是廖祥忠的一種緊迫感:在下一代媒體形態麵前,我們不努力就會被淘汰;這台“機器”也背負著很大的外部壓力,對於“數字藝術”的概念和他的教學方法,學校的一些老師不理解、甚至強烈反對。但廖祥忠抱定一個想法:用事實說話。“人的信念非常重要,將來事實會說明一切。那幾年我基本不顧外界的聲音,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對藝術規範性東西的理解,我覺得都是不錯的,隻不過時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生事物要大膽做出來,出了結果再探討。現在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完全走對了。”

十幾年下來,從這個專業走出來的學生們已經融入中國的新媒體產業。他們或在大型門戶網站中獨當一麵,或憑借自己的創意、設計能力在行業內獨領風騷,更多人成了新媒體產業的基石和中堅力量。順著這個思路前行,廖祥忠在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任副院長時,又創辦了科學與藝術係。2005年任動畫學院院長時,將原動畫學院與科學藝術係合並為新動畫學院,涵蓋了傳統的視頻製作、數字合成、動畫、網絡,形成相對完善的專業體係,他“數字技術與媒體藝術相融合”教育理念的實踐舞台,也越發開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