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子忠 直麵矽穀繪藍圖(1 / 3)

趙子忠 直麵矽穀繪藍圖

專題

作者:駱瀚

趙子忠的辦公桌前,一幅巨大的“矽穀”彩噴畫占據了一整麵牆壁。每天開始辦公前,他總要抬頭瞧瞧這個被譽為“全球做新媒體心髒”的地方,望望全球著名風投雲集的“sands road”,看看寧靜的斯坦福大學。“我辦公桌的位置是蘋果、穀歌、思科公司所在,旁邊就太平洋,而我的座位在中國,在中國傳媒大學。這幅圖就在眼前,逼著我思考怎麼可以把全球最好的經驗、優勢、思想用於中國。”

坐在巨幅“矽穀”前,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展開了他的新媒體人生畫卷。

“求變”走上新媒體研究之路

在2002年正式開始新媒體研究之前,趙子忠的道路一直在“求變”的人生信條下八麵出擊。

1995年他從北京大學文學專業畢業後,馬上考取了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專業讀研究生,在讀期間的1997年,他又受邀請進入中國九十年代最先進的本土IT公司清華紫光集團任市場總監工作。三年之中,趙子忠參與了清華紫光的股份製改造及上市,親手建立了紫光與全球知名IT公司惠普、IBM、Oracle等的合作關係。在清華紫光的工作經曆,使趙子忠快速成為一個深入了解硬件開發、軟件集成、網絡建設的IT專家。

近距離地接觸了信息時代中國諸多傑出的官員、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之後,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興奮點。“我又有點懷念大學了,‘信息社會’的概念就是由未來學學界代表阿爾文·托夫勒教授在80年代提出來的。真正的學者能夠預見和引導一個時代,對新媒體時代接觸得越廣、實踐得越多,看待的視角越豐富,就越感受到大學研究的重要性。”求本溯源,多元的人生經曆反而讓趙子忠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處境——一個數字化與信息化大時代的開端。

大時代才有大機遇,中國信息化中必然有無窮無盡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讓他盡情地“求變”。2002年,趙子忠回歸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任教,並於2004年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自此,趙子忠開始了自己的新媒體研究之路,由於經曆過由下遊反觀上遊的思考過程,他善於對新傳媒發展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及實踐性的研究。2003年,趙子忠創建了“摩擺傳媒”,帶領他的學生與國內第二大移動通訊運營商——中國聯通建立了深入的合作關係,在其手機電視、手機廣告、用戶研究領域開展了商業實踐式研究。在此基礎上成立的“摩擺傳媒”(MOBO Media)推出了基於CDMA網絡的手機電視頻道和“星報”手機多媒體雜誌,成為中國聯通重要的原創手機內容提供商之一。

2008年,趙子忠作為合夥創始人,創建了尼爾森網聯。趙子忠及其團隊進入有線數字電視領域,展開了與杭州華數傳媒的多項合作,包括對視頻點播、廣告、調查、遊戲和教育等重點業務的深度開發和對跨區域家庭信息平台的經營進行探討和嚐試。在此基礎上成立的“中傳網聯”,在全媒體廣告監測、海量樣本收視率監測與媒介谘詢領域發展迅速,成為中國有線數字電視數據及媒介研究的第一家且唯一一家服務提供商。鑒於中傳網聯在有線數字電視領域的開創性成就,全球知名數據服務提供商尼爾森(Nielsen)與其合作建立了尼爾森網聯媒介數據服務有限公司(Nielsen-CCData),成為尼爾森旗下的專業數據服務公司,重點關注國際先進數字傳媒技術、國際一流傳媒公司、國際新媒體教育與學術研究。

趙子忠所有這些努力,在傳統的大學教育框架中都屬於“不務正業”的旁門左道,趙子忠本人卻不為所動、大義凜然:“作為教師我們能為這個時代帶來什麼,新媒體的特點就是換代很快,這意味著知識也會快速更替,實踐和真知幾乎難分彼此,這是新媒體的發展趨勢,也是新媒體研究的發展趨勢,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操作又不斷地放棄,對老師的精神和能力,都要求;‘拿得起放得下’。”

看得越遠則道路越寬,趙子忠在新媒體研究的道路上不斷披荊斬棘。

“求道”而遍走新傳媒天下

除了實踐式的研究教學,趙子忠還帶頭倡導新媒體教師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