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25年愛相隨
特別報道
作者:梁偉
集資金100.72 億元,援建希望小學18396所,495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大中小學生獲得資助……這就是希望工程截止2014年10月來向全社會交出的優異答卷。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於1989年10月30日發起希望工程,鄧小平曾兩次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並題詞。25年彈指一揮間。希望工程緊跟受益人的需求,不斷創新、豐富公益產品,始終堅持使命與價值觀,為貧困農家學子送去希望。這其中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故事,那是關於命運、關於教育與文化、關於愛心與道德、關於理想與創新、關於未來與希望的故事。曾經的失學兒童,如今已長大成人,反哺社會;無數的捐贈人在奉獻愛心的同時,收獲了人生價值;希望工程的建設者們始終不渝,奉獻著智慧和力量。
2014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走過25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致信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對希望工程近25年來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李克強指出,“希望工程向世人傳遞出一種積極意義: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一點,你們學校走出的希望工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生張宗友、‘大眼睛’蘇明娟便是很好的例證;尤其可貴的是,希望工程在很短時間裏,彙聚起海內外四麵八方的愛心涓流: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是建設社會最富感召力的道德力量。這麼多年,你們鍥而不舍踐行一個樸素理想:讓每個孩子不再因為貧窮而失去課堂……”
“隻要每個人心中都懷有希望,這個社會就會有光明的前景”
創始人徐永光愛心永遠傳遞
2014年10月28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作為公益盛典評審委員會主席發表主題演講:“鄧小平曾經支持希望工程,請工作人員幫助捐款,先捐了3000元,後來又捐了2000元,都是匿名捐款,在反複詢問下也隻寫了‘老共產黨人’。其實,小平同誌完全可以下令有關部門發文,讓全國人民捐款支持希望工程,但他不僅沒這麼做,自己個人捐款還匿名,這激發了公眾捐款的積極性。二十多年以前,小平同誌向希望工程捐款,就已經詮釋了什麼叫慈善,什麼是慈善的真諦,它是個人行為,絕不應該是一個權力行為……”
不管什麼時間,不管在什麼位置,作為希望工程創始人的徐永光,始終關注希望工程,關注公益,用他的話說,“隻要每個人心中都懷有希望,這個社會就會有光明的前景。”
徐永光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出生於浙江溫州的一個貧困家庭。他還沒學會說話,父親就離開了人世,母親靠給人縫補漿洗養育5個子女。
童年的家庭生活和環境影響,往往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道路。這句話正好可以用在徐永光身上。當徐永光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他挺身而出,這是生活讓他做出的選擇。
1986年,徐永光曾在廣西柳州地區作了兩個月的調查,發現有2000多人口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共和村解放後竟沒有出過一名初中生。250名學生中,小學一年級學生71名,五年級隻有7名學生,輟學率達90%以上。
1989年3月,已經請辭團中央組織部長的徐永光,拿著10萬元注冊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當他和幾位誌同道合者暢想基金會的未來時,大瑤山孩子渴望讀書的眼睛在他腦海中閃現,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募捐活動成為大家的共識。“希望工程”這個影響了中國人慈善理念的名詞也在那時正式誕生。
1989年10月30日,青基會向海內外莊嚴宣布,建立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從此踏上了為失學兒童圓夢之路。
“希望工程啟動初期,我們自己對公益事業的內涵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力也不是十分了解。但是,隻能向廣大人民群眾郵寄號召人們為貧困失學兒童捐款的信,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每一批信寄出去後半個月左右,都會掀起一個捐助的小高潮。大約在發了20萬封信之後,基金會收到了將近20萬元捐款。20萬元,在當時來說是非常了不得的!”
有人認為,希望工程有兩個不可磨滅的貢獻:一是點燃了數百萬兒童、數百萬家庭的希望,還給了他們應有的夢想和尊嚴;二是調動了億萬人被體製束縛了的愛心,海內外的萬千眾生,或主動或被動地感受了一次助人的激情與溫暖。可以說,大多數中國人的慈善洗禮,都是從希望工程開始的。
1991年到1994年,可以說是希望工程從青澀走向成熟的大發展時期。1991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希望工程的募捐信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的廣告版位上。這也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募捐廣告。一年之後,“希望工程——百萬愛心行動”正式啟動。從此,一對一捐款,讓捐款人參與到項目中來,成為希望工程的重要模式。希望工程不僅成為一種行善的途徑,也讓中國人的手足之情體現在了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