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風眠 孤鴻縹緲,寧靜多彩寫心境(1 / 2)

林風眠 孤鴻縹緲,寧靜多彩寫心境

國學

作者:孫聚成 岑其

藝術永遠是孤獨的。隻有在孤獨中,偉大的藝術家才能沉浸於自己的心靈世界,創作出偉大的作品。林風眠就是這樣一位畫壇大師,他在孤獨的一生中堅韌無愧於自己的事業,對中西藝術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融合,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繪畫風格和創作麵貌。

林風眠(1900年-1991年),廣東省梅縣人。享有國際聲望的畫家之一,現當代美術的宗師,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曾任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美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00年,他出生在廣東梅縣的一個小山村裏,本名林鳳鳴。爺爺是石匠,這是他家族賴以為生的職業,林風眠青年時期也曾做過石匠。

讀書改變了命運,在中學時,林風眠已經顯示了出色的繪畫天賦。1919年,林風眠赴法國留學,先在弟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學習素描、油畫。1923年赴德國遊學。在歐洲期間,他創作了許多作品,計有《柏林咖啡室》、《漁村暴風雨之後》、《古舞》、《羅朗》、《金字塔》、《戰栗於惡魔之前》等,許多作品充滿了對古代和神話世界的向往,歌詠神奇的愛情和英雄主義,激蕩著青年畫家的詩情和幻想,既有淡淡的哀愁,還具有別致的浪漫情調,一些作品曾入選法國秋季沙龍。

1925年冬,林風眠回國,由蔡元培推薦擔任國立北京藝專校長兼教授。奉係軍閥占領北京,林風眠倡導的藝術運動被扼殺,憤而辭職。1928年,國立藝術院在杭州西湖之畔建校,林風眠任院長。不久,藝術院改國立杭州藝專,林風眠改任校長至1938年。

林風眠在13年中先後主持了當時僅有的兩所國立藝專,把主要心血用在藝術教育和藝術運動上。在教學和教務之餘,他仍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以油畫為主,兼作水墨畫,並寫了20餘萬字的論文、譯文,力圖從教育、理論、創作三方麵推進美育和中國的藝術改造。能集中體現他的思想情感的,是油畫《民間》、《人道》、《痛苦》、《悲哀》等作品。在作品名稱可以看出,林風眠一改留學歐洲時的熱情浪漫情調,對處於戰亂中的現實社會表現出了急切關心。

抗戰爆發後,國立杭州藝專被迫向內地遷移,林風眠率藝專師生向江西、湖南轉移。他的油畫作品無法帶走,俱毀於敵人手中。因與教育部及有關官員的意見不一致,林風眠痛而辭職,經上海,轉貴州、河內、雲南抵重慶。在重慶,他避開文藝集中的北培,獨居長江南岸大佛殿的一間舊房,專心於繪畫探索。他也創作抗戰宣傳畫,但仍認為繪畫是自己服務於人類的特殊方式和途徑,所以堅持在孤獨中創作。

林風眠是一位純真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他對變化著的環境缺乏靈活的應變力,隻對藝術教育充滿熱情。當在教育事業上難以發揮熱力,林風眠就毅然且安然地專心於創作。融合東西方藝術,是他早在巴黎求學時期就已確定的奮鬥方向,寂寞耕耘也正中下懷。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林風眠在遠離文化中心的重慶南岸土屋,一住就是六年多。

艱苦的物質條件沒有讓林風眠退縮,相反,苦行僧般的清淨生活,使林風眠得以集中全部精力創作,他每天都埋頭作畫,醉心著水墨和油彩的交合與新生,融合中西的“風眠體”就在重慶江邊倉庫橫空出世。“風眠體”的一大特色是方紙布陣。內容上不畫傳統的峰巒山穀等宏大景色,而取近景特寫。他使用生宣、毛筆、水墨、水彩等中國傳統材料,但技法汲取西方畫的精微光色,林風眠自嘲是個好“色”之徒,打破了“水墨為上”的古訓,運用濃重豔麗的色彩描繪仕女、花鳥、秋林、泊船。“風眠體”的線條則來源於漢畫磚、唐壁畫,充滿動感和靈性。鮮豔的色彩,簡潔靈動的線條,美好的意象,構成了“風眠體”的符號體係,也充分表達了林風眠的赤子之心。

新中國成立後,盡管曆經各種運動的磨難,林風眠依然沉浸於自己的藝術世界,埋頭創作。在一段段“淒風苦雨”的歲月裏,林風眠那瘦小、孤單的身影,多少次悠悠地在馬路邊踟躕徘徊……有一次,他甚至無奈感歎:“今後,我的畫恐怕隻好掛在自己家裏孤芳自賞了!”言語中是無盡的失落、悲哀與無奈。特別是文革最緊張的期間,麵對一次次抄家,林風眠無奈之中,將其數十年的心血千餘張精心之作浸入浴缸,從抽水馬桶中衝出去。80年代,晚年的林風眠移居香港,過起了隱居般的生活。那時,老人的頭發幾乎全部脫落了,人老了但藝術卻不老,他的畫色彩更熱烈,筆墨更放縱,韻味更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