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大捷後一個月,年羹堯與嶽鍾麒聯名奏折又到。年羹堯遵旨坐鎮西寧,由奮威將軍嶽鍾麒率軍五千西進,追剿羅布藏丹增殘部。此際青海冰天雪地,斷了糧草沒了帳篷失去了建製的羅布藏丹增軍隊,其實已成烏合之眾,東一股西一股,沒頭蒼蠅似的亂竄,卻又逃不出年羹堯早已布好的天羅地網。嶽鍾麒的兵在四川養精蓄銳,眼見年羹堯搶了頭功,人人憋著一口氣,要在雍正跟前爭臉,五千人馬個個都是十裏挑一的精壯漢子,糧草供應又充足,真個橫刀縱馬,千裏奔襲,如入無人之境。僅十五天光景,便生擒了羅布藏丹增的“四大天王”吹喇克諾木齊、阿拉布坦鄂木布、藏巴紮木和達喇木佐,連羅布藏丹增的母親和妹妹也未能幸免。至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羅布藏丹增率十三騎化裝女子突圍西逃喀爾喀蒙古,一場牽動雍正新朝的西疆大戰至此告終。
“朕總算不負聖祖在天之靈!”
接到戰報,雍正立刻在上書房召見了允禩、允祥、張廷玉、馬齊和隆科多。他一邊踱步,一邊喟然歎道:“老爺子若在,不定怎麼歡喜呢!”其時已是三月初三,玉皇大帝聖誕之日。雍正剛剛在欽安殿拈過香,還是一身朝服,石青江綢夾金龍褂外套著石青江綢小毛羊皮褂。雖說眉頭緊皺,仍掩飾不住嘴角帶著的一絲微笑。大約因為興奮,房子裏也太熱,他摘掉了青氈緞台冠,撫著剃得趣青的腦門子,腳步踱得橐橐有聲,徐徐說道:“捷報你們都讀過的了,議議青海的善後事宜,有什麼見識,隨便說,不要拘禮,還由張衡臣歸總兒擬出幾條來!”
“皇上算為聖祖爺出了一口氣。”允禩是首席輔政親王,自然要先發言,見雍正看自己,在瓷墩上略一欠身,從容說道:“當年傳爾丹兵敗,噩耗傳來,先帝也是在這裏召見我們,他老人家龍顏慘淡,一直向西盯著,像是要把這宮、這牆、這雲山萬裏都看穿似的!至今臣弟想起來,還忘不掉那慘景!”說著便拭淚。雍正點頭歎息道:“老八說的是。除了允祥和隆科多,我們都在場的。”允禩一邊專注地聽,一邊點頭,待雍正說完,方徐徐道:“所以臣以為頭一件,叫翰林院好生做一篇文章,祭告先帝。”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眾人無不點頭稱是。允禩神采奕奕,身子一仰又道:“這一仗打得快,勝得利落,年羹堯以下二十萬將士實在有功社稷,也夠勞苦的了。臣想,應該派一位上書房大臣或親王貝勒,立即前去勞軍。宣傳皇上獎功恩旨。究竟年羹堯應敘何等功位,還請萬歲聖裁!”雍正托著下巴,沉思良久,問馬齊道:“熙朝元老中你管禮部時間最長,八弟過去管過理藩院,我們都不大熟悉典章。據你看,年羹堯該怎麼賞功?”
“國家以爵賞功。”馬齊輕咳一聲道,“年羹堯這一仗,似可與施琅海戰征討鄭氐相埒,臣以為應晉封一等伯爵。”隆科多拈須沉吟,說道:“爵以賞功,職以任能,這是千古不變之理。以奴才看來,年某不但有功,其實軍政民政都來得,也算得上頭等能員。說句心裏話,趙申喬我們都老了,廷玉一個人事務上也忙不過來,就調年羹堯進上書房參讚機樞,也是該當的。”
他已經幾次提出退出上書房,雍正深知他心意,一笑說道:“老有所用嘛,你不要一味想自己的事。如今年羹堯營務都還忙不過來,且不議他職份的事,方才馬齊說晉一等伯爵,仿施琅的例,朕覺得低了些。就是老八方才的話,年羹堯是替聖祖報了仇,出了氣,慰了聖祖在天之靈,從這個份上講,給個異姓王位也不為過分!”
“異姓王!”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一齊抬頭愕然望著雍正。馬齊一醒神立即起身,正要說話,雍正一擺手笑道:“秀水,你坐下,聽朕說完——但‘非劉不得為王’,自古異姓王多無好下場,對年羹堯未必是好事。再說,開了這個先例,後世子孫也不好辦。所以朕想,給他晉公爵,一等公——如何?”
幾個王公大臣不安地對望一眼,先年康熙在世,幾個專閫將軍,名將如圖海、周培公、趙良棟、飛楊古、施琅,開疆拓域,戰功比年羹堯都大,頂高的也隻封了侯爵。若論年羹堯,其實隻是平了青海一省之亂,滅敵不過十萬,晉封一等公,人人都覺得有點過分。但雍正既已把話說絕,毫無轉圜餘地,也隻好如此。良久,馬齊幹咳一聲道:“那麼嶽鍾麒呢?臣以為可進二等公。”他這一說,眾人也隻好隨聲附和。雍正轉臉看看張廷玉,說道:“衡臣的意思呢?”
“臣無異議。”張廷玉泰然自若地擺了一下袍角,沉吟道:“臣想的是另一件事,勞軍,要用銀子,一人均按二十兩計,年嶽二部加上圍青海的軍隊,約需五百萬兩;京師直隸,山東河南四川各地從軍將士家屬,每戶五兩,還有輸糧運草的民夫,各地督責糧餉的府道,也不能不賞,總計下來,沒有八百萬銀子不行。”說到這裏,他打了一個頓,皺眉又道:“青海一省糜爛數年,又經此一劫,複蘇民生,安署官吏,沒有三百萬銀子也是不夠用的。春荒將到,京城短著一百萬石糧,蘇北、河南、甘肅賑災用銀,臣一時還算不清該需多少銀子……這麼大的數目,要把北京、昌平、順義幾個銀庫都騰空了,萬一再有別的用銀子處,這個饑荒就不好打了。”
雍正一腔高興,被他說得心裏一沉,無聲抽了一口涼氣,問允祥道:“戶部存銀實數到底多少?”“三千七百萬。”允祥臉上也升起了一團烏雲,略帶陰鬱地一笑,“勞軍還是滿夠用的。”接著便不言聲。允禩心裏盤算著,笑道:“衡臣真能掃興,前方打這麼大勝仗,花幾個錢無論如何不過分。索性臣說了吧,年羹堯率軍凱旋,沿途供帳,舉國共慶,薄海同歡的事,沒有花銷也不成。小家子有喜慶事,都還要破費幾個,何況我們煌煌天朝?依臣看,就動用個一千三百萬,不為過分。”他想把氣氛調得火熱一點,但在座的都是“個中人”,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滿打滿算,才積下了五千萬銀子,因官員借貸,他臨終時,各地銀庫加在一起,總共不過七百多萬兩,這一年清理虧空,朝野上下又抄又抓,逼得多少官員走投無路,好容易才還原到三千多萬,一下子拿出這麼多,也真叫這些相臣肉疼。隆科多覺得自己沉默得太久,因一躬身說道:“每個兵士二十兩嫌多了些,我看有十兩就夠了。”馬齊、允禩、允祥也各執一詞,紛紛議論。
“禮部那邊奴才關照一下,能省著就省一點。”馬齊道。允禩道:“在京各王公貝勒貝子可以捐些銀子。”允祥立即頂了回去,“本來催還國債,一個個已經叫苦連天,再叫捐銀子,會弄出事的。”
雍正仰著臉想了半晌,突然一笑,說道:“一場大高興事,沒想到議出這麼多難題。這樣吧,內務府裏還有一些存銀,撥出二百萬,朕自己寧可勒啃些兒,不叫下頭受屈。每個兵二十兩,看去是不少,但那是‘均數’。從將軍到千把總、十人長、伍長,扣到兵那裏,頂多落個五六兩,還敢再少麼?”
“萬歲說的是。”允禩笑道,“就是慰勞軍士家屬,撫恤陣亡將士,也有個層層克扣的道道兒。臣說一千二三百萬,已經緊打緊的了,再分斤掰兩的,不但難,也不成體統,朝廷臉麵要緊。”雍正思量半晌,說道:“這件事且就定了,今個兒不議財政。說說看,誰去西寧勞軍?”允禩見眾人一時說不出人選,遂一躬身道:“依著臣看,總得去一位王爺才好,無論十三弟、十四弟,要不然臣弟去?我從沒有從過軍務,也真想看看軍營是個什麼樣,沙場是什麼樣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