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星雲大師

1989年的一天,北大東語係的“老虎”對我說:“台灣星雲大師要在北圖講演,我搞了張票,你想聽趕緊到係裏去弄票。”彼時我還是在校學生,尚不知道星雲大師為何人。但我還是到係裏去找票,可惜下手太晚,票發光了。

幾天以後,又碰到“老虎”,他眉飛色舞地和我描述北圖講演盛況,見我饑渴難忍的樣子,他把從現場獲贈的一盤星雲大師講法卡帶借給我聽。這是我第一次聽星雲大師講法。從那盤卡帶中,我感受到了一顆睿智、敏銳、幽默的心靈。最奇妙的是,即使是簡單的話語從他口中講出來,聽起來也有滋有味,馨香四溢。學佛後才懂得,這正是所謂“辯才無礙”。

聽星雲大師說法,心裏會不斷冒出這樣的念頭:真棒,太好了!佛法就是這個意思!再看星雲大師幾十年為奉獻佛法所走過的路,看他的威儀行止,不禁想起佛經中的話“人中之寶,世所稀有”。藏傳佛教喜歡用“佛陀第二”來形容和讚歎高僧,此語用在星雲大師身上,再確切不過。

多年以後,在杭州西子湖畔的細雨中,在以“和諧”為題的世界佛教論壇上,我終於有機會聆聽大師的發言。我看到星雲大師走上主席台時,心跳竟然也加快了。

在簡短的應機寒暄之後,大師很快轉入正題:有一家人,早上男主人上班走了,子女也上學了,留下女主人在家料理家務。女主人有事到門口,看到4位老人在門前站立,天氣很冷,又刮著風,女主人於是動了惻隱之心,邀請4位老人進屋喝杯熱茶。其中一位老人問:“你家男主人在家嗎?”女主人說:“我家男主人上班去了。”“你家沒有男主人,我們就不進去了。” 到中午,男主人和子女回家吃飯,女主人向丈夫提到4位老人。丈夫說:“快去看看,如果他們還在,請他們進屋吃個飯。”女主人遂到門外請老人們進屋。其中一位老人開口了:“我們4位,一位是財富,一位是平安,一位是成功,一位是和諧。我們有個規矩,每次隻允許一人進去。”女主人回屋向家人報告,男主人說:“請財富進來吧。”女兒說:“我要平安。”兒子說:“我要成功。”女主人說:“我要和諧。”最後女主人的意見被大家接受。女主人遂到門外說:“請和諧老先生進來吧。”這時老人們開口了:“我們還有個規矩,如果和諧進去,財富、平安、成功都隨著進去!”講到這裏,大師的包袱終於抖開,聽眾一片掌聲和笑聲。

星雲大師沿襲了他一貫的講演風格,即以故事說理。他的故事充滿生活氣息,他的講述總是那樣從容,充滿人情味,在故事情節之外,別有一種意境,感染著聽眾。

世界佛教論壇,按說應以論義為主。但大師沒有說理論義,更沒有運用任何抽象的理論術語,而是堅持了出家人的本色,四兩撥千斤,在家常話中開顯大道理。

因為坐在二樓,我隻能通過顯示屏瞻視星雲大師的慈顏。他臉上的安詳、睿智一如從前,許是為法忘軀奔波的緣故,這位出家後奉獻了70多年的老比丘,臉龐、眼神透出許多疲倦,使我心生感動與酸楚。因而我也注意到,他講的故事在字麵寓意之外,無意識地透露出另一種心境或情結,即:進門,回家。此前,大師在一次論壇上曾袒露心聲:“我們不希望被當作海外的法師,在大陸,我們被當作‘海外的’,在台灣,我們被當作‘外省的’……”

大師把佛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他卻處處被當作“外人”,一個無家可歸、有家不能歸的“外人”。這一由眾生共業造成的傷痕痛在星雲大師的心上,也痛在我們的心上。故事中的4位老人都被請進了家,吃上了溫暖的午餐,現實裏“在寒風中站立”的星雲大師不知還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