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遊擊戰為何能撐起抗戰半壁江山(1 / 3)

遊擊戰為何能撐起抗戰半壁江山

戰役

作者:賀新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所以在人類戰爭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不僅在於它推動了機械化軍事革命走向高潮,還在於它促成了遊擊戰的大發展。與曆史上的遊擊戰相比,二戰期間的遊擊戰具有許多新特點。其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是遊擊戰發展創新的集大成者,其領導的抗日遊擊戰爭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達到了遊擊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日本軍事理論家指出,毛澤東“論述的遊擊戰,比以往任何戰略書籍都豐富。他那富有想象力的敘述,是舉世罕見的。在20世紀出現的各種戰略著作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毛澤東的遊擊戰理論”。

機械化戰爭提升遊擊戰地位

作為一種以攻擊敵軍後方為主的特殊作戰樣式,遊擊戰在二戰中的大發展與機械化戰爭有著密切關係。機械化戰爭是一種作用範圍很廣的戰爭形態,這恰好有利於發揮遊擊戰的特點。二戰期間,僅被法西斯軍隊全部和部分占領的歐、亞、非國家就有30多個,占領區總麵積約850萬平方公裏。如此巨大的戰場是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占領軍的兵力因此極大分散,遊擊戰也因而擁有了避實就虛、充分發揮其機動靈活特點的廣闊空間。

此外,機械化戰爭強化了後方與前方、作戰與後勤的關係,使軍隊對後方交通線、通信保障和各種物資需求的依賴達到須臾不可或缺的程度。由於戰爭的機械化程度提高,軍隊的物資需求急劇增長。據統計,一戰時每個士兵日均消耗物資6千克,二戰時達到20千克,是一戰時的3.3倍。美軍在二戰中消耗彈藥696萬噸,是一戰時的7倍,蘇軍消耗彈藥1000萬噸,是一戰時(沙俄軍隊)的10倍。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大量出現,還帶來了諸如油料等許多新的物資需求。戰爭期間,蘇軍1個機械化軍的耗油量就相當於一戰時整個沙俄陸軍耗油量的總和。這些由機械化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和需求種類,不可能通過“現地征集”的方式來解決,必須依靠後方來提供。由此而來的交通運輸等一係列後方支援保障問題,就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這也為遊擊戰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大大提高了遊擊戰的地位和作用。通過遊擊戰攻擊敵人的後方,成為機械化戰爭中的一種重要戰略手段,其重要性超過以往任何戰爭期間,凡是被德、日、意占領的國家和地區都爆發了遊擊戰,蘇、美、英等國也都不遺餘力地組織和支援各國的遊擊戰。據統計,二戰期間的遊擊戰覆蓋了德、日、意占領的廣闊空間,幾十個國家的數億人民投身於各種形式的抵抗運動,其中僅南斯拉夫、波蘭、希臘、阿爾巴尼亞、捷克、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蘇聯,共有不下300萬人直接參加遊擊戰。而在中國,僅中共領導的遊擊武裝就有約100萬八路軍、新四軍,以及200萬民兵。如果加上其他未統計的國家,二戰期間參加遊擊戰的人數應當在千萬以上。這種普遍開展的遊擊戰規模之大、覆蓋範圍之廣,是世界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新現象。

遊擊戰通常以各種小型、分散和隨機性的襲擊戰鬥為主要作戰方法,但在二戰中,除了大量分散實施的小型遊擊戰鬥之外,還出現了各地遊擊武裝在統一計劃下的聯合作戰,從而將分散孤立、各自為戰的遊擊戰鬥發展為步調一致的遊擊戰役。

1943年8月3日~9月5日,在蘇聯遊擊運動總司令部的統一部署下,活動於德軍占領區的167支遊擊隊約10萬人,實施了代號“鐵道戰”的大規模遊擊戰役。此次戰役在正麵1000公裏、縱深從兩軍對峙的戰線直到蘇聯西部邊界的廣闊地域內同時展開,目的是通過集中進行的大規模鐵路破擊,癱瘓德軍的供給、後送,支援蘇軍的庫爾斯克戰役。同年9月19日~10月末,蘇聯又組織193支遊擊隊計12萬人,在正麵約900公裏、縱深400多公裏的德軍後方發動了大規模破壞鐵路的“音樂會”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