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入地愛一次(1 / 2)

投入地愛一次

獨家策劃

作者:柳小梅

“投入地愛一次,忘了自己……”每當聽到這首歌,作為教師的我,心中總是湧起一份特別的情愫,一幕幕和孩子們相處的鏡頭從眼前閃過,特別是那個和我隻相處了一年的別人眼中的“差班”。

因愛思考——老師,你的“優秀”學生喜歡嗎

接手六(12)班開學交費的第一天,我便做了一次班級書麵調查。發現孩子們的自我認可度很低,覺得自己學習差,紀律差,老師不喜歡他們。這個班以往的情況,我也有所耳聞,但還是沒有料到他們會如此一致地看待自己。我的心中有些沉甸甸的。

我開始思考:麵對學生如此自卑的一個集體,家長和老師曾經關係緊張的集體,我該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呢?

腦海中映現出剛讀到的一篇文章《讓學生仇恨的優秀教師》——一位高三老師為了不影響學生的考試而瞞著自己肝癌晚期的病情。當高考結束他離開人世的消息傳出,他的學生卻對他的死反應很平淡,甚至很漠然。他的班每屆升學率是最高的,但畢業後回來看他的學生卻很少。這位老師經常晚上補課後讓妻子蒸好饅頭送給學生吃,但學生每次都要把鍋砸爛。……這是讓人傷心的回報。在現實的校園中,類似這樣的優秀教師遭學生記恨的例子一定也不少。細細分析,這“優秀”往往源於成人的標準,源於領導、同事、家長的評價——考試成績,活動成果,工作能力等。這些優秀的品質的確需要,然而從兒童的角度,獲得成人世界認可的這樣的“優秀”卻不一定受孩子歡迎。

還記得剛畢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對學生日常的管理,我也是信奉“嚴師出高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細致嚴格的管理之下,班級的各方麵都走在年級的前列。在領導和家長的口碑中,我理所當然是優秀的。然而我清楚地記得,六月,孩子們以平均分99分的成績畢業了,臨走的那一刻我並沒有看到依依不舍的告別。“草草收場”讓我有些心痛:這是我送的第一個畢業班,我的第一屆學生們!現在想來,相比於一些老教師,也許我有些過於敏感。但回憶起那一幫可愛的孩子們,我竟心生濃濃的愧意:原本,我可以對他們更寬容一些。當然,這似乎又是一對矛盾:假若我更寬容,平日的管理是否還能夠這樣令到必行,得心應手呢?

“我到底該做個怎樣的老師,一個在學生心目中留下什麼形象的老師?”後來的工作中,這樣的自我追問一直伴隨著我,也讓我更清晰地知道了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其實特別想成為一個學校、家長和孩子都喜愛的老師。嚴格與愛不矛盾,但讓孩子能體會到這一點卻不容易。所以後來的兩次接班中,我有所調整,但“雷厲風行”“意氣風發”的個性讓我還是很難達到心中的最高境界。我仍然自信於家長的口碑,卻不敢保證孩子們都能親近我,我隻能羨慕孩子跟語文老師的“童言無忌”。可一位家長畢業後卻說,孩子有些“怕”我,我們兩老師“一白一黑”是黃金搭檔。

今天,再次麵對新的集體,而且是這樣一個特殊的集體,我有些猶豫……猶豫中我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顛覆我以往的“嚴師”形象!

果然孩子們很快接受了我,從家長的反饋了解到孩子們都特別喜歡我。我自己也覺得這學期性子“淡”了,遇到學生出了問題更能心平氣和地解決,更寬容。我挺高興自己的成長。

但偶爾,我也會覺得民主帶來的負作用,開始有些懷疑自己的選擇。

讀李鎮西老師《師德新思考》,我有豁然開朗之感:我選擇的是一條正確的方向。“真正愛學生的教師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民主情懷的人。”“充滿愛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講究平等、倡導寬容、善於妥協……這些都是民主的生活態度,而具有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就是一個充滿民主情懷的人。”但有了愛也不等於就有了教育,因為表達這種愛需要智慧。

愛是一種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規定和強迫的。作為教師,可以也允許你不愛學生,但你必須尊重學生,這是底線。愛是內在情感,尊重則是外在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