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給教師帶來好心情
獨家策劃
作者:保誌明
常聽教育專家做報告時談到教師要學會情緒管理。他們認為教師能否以良好、健康的情緒帶動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的成敗產生決定性的作用。這是誰都明白的淺顯道理:隻有教師每次都以愉快的心情麵對學生,麵對教育教學,才能做好工作。但現實的問題是,教師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如果在心情差的時候都能“管理”住自己,表現出愉悅、興奮、情緒高昂來,那恐怕隻有神仙才能做到吧。即使你努力克製自己做到了,滿麵笑容,恐怕學生們雪亮的眼睛也能看出那是種裝出來的皮笑肉不笑吧。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是在“管理”心情,而是要自然而然地產生好心情,甚至在生活瑣事弄得心情低落的時候,走進課堂麵對學生反而變成自我療傷,一下子有了愉快感覺。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做到在進入工作狀態時始終保持好心情呢?我們不談那種主觀上厭惡教師職業以及性格古怪、人際關係緊張的非常態,作為個體勞動者,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極大地影響著工作心情。一方麵,學科教師對所教學科的理解掌握得越深刻,就越能在課堂中遊刃有餘、舉重若輕地處理各種學科問題,他的放鬆與陶醉將感染學生,使學生也沉浸在學科的美感中,身處這種課堂中的師生都有好心情。另一方麵,教師對教育的本質理解越深刻,就越能以寬容的心態對待未成年人,不僅能引導得法,還能慧眼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之處。即使是品行頑劣的孩子,在他們眼中也是未經雕琢的珍寶,這樣的教師心情怎會不好?
由此看來,教師要心情好是個技術活,專業性很強。從大學畢業出來走上講台的新教師,按說已是位專業人士了,可聽新教師閑聊,常說到的高頻詞是“鬱悶”。新教師怎樣走出各種“煩”?以我的個人經曆看,讀書與思考是修煉專業等級之路,也是走向好心情之路。
20年前我剛從學校畢業準備走上講台的時候,心情愉快。一是我向往教師這一職業,二是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很有信心——一位剛學完4年化學,並且獲得“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的有誌青年嘛!但真的走上講台的時候“鬱悶”就來了。我發覺自己既不會做高考題也不知怎麼把課本上短短四五行字的內容撐成一節課,那些大學時修過的課、考過的高分全然不管用。我真是羞愧難當,根本不敢把這一秘密告訴任何人,隻能暗地裏通過閱讀《高中化學教參》《重難點手冊》《三年五年》《高中化學教案選》等書籍來惡補,先把講台站穩。我在大半年時間內熟讀了“重難點”,刷完了10年的高考題,終於在課堂上能滔滔不絕地說了,也能給學生流暢地演算了,自信的笑容又回到了臉上。
可是,接下來“鬱悶”又來了。年青教師遭到學生挑釁似乎是逃不掉的劫。頑皮的學生開始找來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刁難我,無比得意地看我臉紅脖子粗。那段時間,我生活在緊張和慌亂之中,上課時一見到學生兩眼放光有話要說,我的心就怦怦直跳。唉,別提愉快的心情啦!我驚恐地發現,我熟讀的那些“重難點”“三年五年”之類的書,學生們手中也都有。我隻有一碗水,就想全部倒給學生,難免捉襟見肘。為了洗刷恥辱,找回應對自如的愉快感覺,我隻能發奮圖強。我重新閱讀《無機化學》《高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有機反應曆程》《結構化學》《物理化學》等書。為了解決問題而讀的書與為了考試而讀的書感覺真不一樣,好些專業書是此時重讀才讀懂的。大學時沒讀懂它卻能考出高分,這一怪現象也讓我對學生的成績有了更多的寬容。還有些書反複閱讀之後仍然不懂,隻能先放在書櫥的顯眼位置以備今後再次查閱。當我通過閱讀,能神閑氣定地接過學生的招時,心中常常感慨: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漸漸地,我越來越老了。我看到的更年青的學生去圍觀他們更年青的老師去了。我如同一個過時歌星,周圍逐漸安靜下來。這也使得我有機會靜心思考:除了教會學生能做高考題,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嗎?閱讀幫助我解決了新教師時期的種種尷尬和鬱悶,那麼閱讀是不是能讓我走向更深層次更為廣闊的教育天地?讓我保持平靜、安詳、愉悅的心境?
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我的學生不會都當化學家,那麼當他們很快淡忘了化學知識之後還剩下什麼?我們通過閱讀今天的教科書就可以方便地學到科學知識,而且由於科學的進步,我們從現代教科書上所學的知識甚至比經典著作中的更加完善。但是,教科書所提供的隻是結晶狀態的凝固知識,而科學本身是曆史的、創造的、流動的,在這曆史、創造和流動過程之中,一些東西蒸發了,另一些東西積澱了。什麼才能保持永恒的活力?隻有科學思想、科學觀念和科學方法。我得在科學元典中尋找那些充滿活力的科學精神,那才是真正值得後人繼承的。我在《化學基礎論》中看拉瓦錫怎樣推翻統治百年之餘的燃素理論,我在《化學哲學新體係》中看道爾頓怎樣奠定物質結構理論的基礎,我在“雙螺旋”中看沃森和克裏克怎樣運用理性思維和實驗數據天才地提出DNA的結構。慢慢地,我發現各科是相通的,要理解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僅限於閱讀化學類書籍是不夠的。我的書櫥裏多了《物理學的進化》《量子物理史化》《從混沌到有序》《猜想與反駁》《萬物簡史》《科學的旅程》等各科經典。在他們的指引下,科學在我眼中越來越生動起來,原來一個個冷眼看人低的概念變成了一部部波瀾壯闊的曆史。我發現真實的課堂並不在於設計的奇巧與方法的奧妙,而在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如果教師缺少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那麼即使課堂設計再巧妙、教學方法再高超,也隻會讓學生越聽越糊塗,更加暴露出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貧乏。當教師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與準確把握時,課堂設計的邏輯和選擇的教學方法一定是最簡要的,因為隻有最簡要的邏輯和方法,才能夠被廣大的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