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科研撐起一片教育的藍天(1 / 3)

用科研撐起一片教育的藍天

獨家策劃

作者:戚光宇

難忘那一次“被騙”的經曆

說來可笑,我初次寫作投稿,便有了一次幾乎可以說是“被騙”的經曆。十幾年前,剛參加工作不久,滿懷激情的我在教學中有所感悟,便寫了下來,剛好看到一家省級語文教育權威雜誌上刊登的一則征稿啟事,便將這第一篇論文寄了出去。時間不長,編委會就來信,說我的論文已獲得全國教師論文大賽二等獎,並經過編輯潤色馬上可以發表,但必須資助版麵費、審稿費等各項費用400元,或者助銷價值800元的各類教輔資料。接到獲獎通知,真是有點喜出望外。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農村中學的普通教師來說,論文獲得全國性獎項,談何容易。於是,毫不猶豫地將錢彙了出去。後來這篇論文被選編在一個論文集裏。捧著這本厚厚的論文集,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著實沾沾自喜了好長一段時日。直到後來,因為評定職稱,才知道自己受了騙——凡在增刊、特刊、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不能作為職稱評審的科研依據,隻有在有正式刊號的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才有效。多數正規的期刊非但不要作者資助版麵費,且發表後還有稿費。400元的版麵費現在也許並不稀罕,但對於我當時那點微薄的教師工資來說,這段記憶讓我平添些許心酸和無奈。

但這次“被騙”的經曆雖然讓我吸取了教訓,卻也更加促使我卻也萌發了科研的意識,養成了經常看書學習、勤於練筆的習慣。最初一段日子,練筆甚多,可惜發表、獲獎的卻很少,石沉大海或退稿成了尋常之事。有一次《語文教學之友》的主編戚萬君老師親自給我來信說:“希望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歡迎你繼續賜稿!”這時我才恍然所悟,原來是文章的理論深度不夠,闡述的觀點缺乏理論依據,而沒有理論支撐的文章是零散瑣碎、行之不遠的。沒有理論指導的教育實踐無異於盲人摸象、瞎子過河。於是從1994年開始,我便開始注重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以及期刊報紙的閱讀。毫不誇張地說,在剛工作的10多年間,工作之餘,我幾乎讀遍了當時學校和個人訂閱的二十多種教育與教學類雜誌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每一篇文章。特別是較為係統地閱讀了葉聖陶、呂叔湘、張誌公這三位老語文教育家的理論著作。許多內容至今還記憶猶新:葉老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呂老的“語文課的少慢差費”以及張老的“語文教學科學化”等等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都一直在潛移默化之中指導著我的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平時隻要有機會參加各級各類教研活動,我更是從不放棄。曾經多次聆聽過顧明遠、於漪、錢夢龍、張定遠、顧黃初、朱永新、魏書生、李鎮西、何永康、吳錦、成尚榮等知名教育專家、學者的精彩報告;也曾多次利用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機會,當麵向專家們請教或通過書信、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學習探討。在長期的交流投稿中,我和全國10多家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級以上語文專業期刊的編輯們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在書寫中捕捉點滴感悟,在閱讀中逐漸抵達思考的深度,在交流中碰撞出火光,那些日子裏全心全意的付出,讓我在自己的一方教育園地上收獲了蔥蘢和芬芳。憑著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深入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僅在2010年這一年內我陸續在《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名作欣賞》《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級以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

激情燃燒的歲月

難以忘記的是2010年6月高考期間。高考第一天語文考試結束後,我應一家地級報社之約請,針對江蘇高考作文題《綠色生活》,寫了一篇作文點評的文章,發表在6月8日的地級晚報上。畢竟高考聯係著千家萬戶,對試題的評價自然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文章發表的當晚,來自蘇北縣城的一位退休職工看到我的文章後,深受啟發,欣然提筆給我寫信一封。內容摘錄如下:“我今年已年屆78歲高齡,又逢我省高考,我雖老眼昏花,但文趣未減。今日拜讀了您今年對高考作文的評點文章,收獲頗多。時至晚飯過後,我的情趣高漲,因而操筆試作,用時156分鍾完成今年高考作文寫作。尊敬的老師,我們從未謀麵。今日,很不好意思,將我的試筆之作寄上,懇請在百忙之中,為我煩神評閱,給以評點,並予以回複,使我這個愛好語文的夕陽學員,能得喜悅,以頤天年!”我不知道是懷著怎樣的激動心情讀完這封信的。與其說是激動,倒不如說是感動!這位素昧平生的老先生著實讓我無比動容。78歲高齡,老眼昏花,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夜晚,用時156分鍾,寫成了一篇還算作上乘的高考作文。是什麼在促使著這位老人作出如此驚人之舉!我想是一種熾熱的精神,一種對語文的堅守,一種對語文發自內心的熱愛使然。這種對語文的執著精神,著實讓我敬佩、震顫,並且願意躬身學習!其實,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在投身教育科研的過程中,我們也應以滿腔激情全身心投入,那樣定能收獲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