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同學關係不正常的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都希望受人喜愛,都希望有個好人緣。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家庭的原因或自身的心理因素,許多孩子在與同學的交往中,總是不盡如人意:有的孩子容易與同學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常被同伴誤解;有的孩子則遭到冷落與排斥等等。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便產生了困惑:“他們為什麼不喜歡我?”“我真的那麼令人討厭嗎?”“我是否還繼續與他們交往?”……於是便產生一些無名的煩惱與憂慮,感歎“世態炎涼”,甚至“關門謝客”,獨來獨往,嚴重者形成交往中的心理障礙,產生逆反心理。對同學關係不正常的孩子,一方麵需要父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交往觀,讓孩子懂得付出與回報的關係,積極幫助別人、理解別人,充分認識交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麵要引導孩子學會不斷審視自己和他人,掌握改善同學關係的訣竅,與異性同學正常交往,友誼第一,平等相處。交往的意義在於增大自己的心理空間,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交往還是孩子生活、學習中的一種心理需求。
1、告訴孩子:交往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人際交往也在發揮著與“維生素”同樣的重要作用。
有些孩子以為交往與學習相衝突,拒絕交往甚至厭惡交往,這對孩子的個性的完善和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作為現代人,如果離開了社會交往,就不能正常生存,也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態。有的孩子可能認為,自己的天職是學習,交往不交往無所謂,甚至有的孩子把交往等同於“庸俗的關係學”。其實,進行交往是現代青少年學生所不可缺少的。作為父母,一定要把學會交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向他們交待清楚,使他們明白人生離不開交往,不會交往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的道理。
(1)讓孩子知道,交往是增長智慧的紐帶
人類的知識、經驗及智慧的傳遞就是通過交往而實現的。任何人都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在後天的磨煉中獲得知識和思想的。從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她)就已經和他人開始了交往。先是同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發生交往,繼而同小朋友、同學、老師、領導、同事等發生交往。正是在這諸多的交往中,他逐漸學會了說話、處事、為人等一係列知識和技能,完成了社會化的過程。
孩子善於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人交往,可以廣開知識、信息的門路,獲取他人的智慧和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在同人交往中趨向完美。在當今的信息社會裏,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陳舊觀念,早該扔進曆史的垃圾堆了。現代的學生應該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交八方友”。一位哲人曾說過:“倘若你手中有一隻蘋果,我手中有一隻蘋果,彼此交換一下,那麼,你我手中各有一隻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一下,那麼每個人就會有兩種思想。”因此,家長必須引導孩子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前提下,注意加強同外界的聯係,通過交往去采擷更加豐碩的智慧之果。
(2)讓孩子懂得,交往能使人獲得溫暖的友情
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精神生活如同肉體生活一樣,有呼也有吸。靈魂要吸收另一顆靈魂的感覺來充實自己,然後以更豐富的感情送給人家。人與人之間要沒有這點美妙的關係,也就沒有了生機。”英國大思想家培根也說過:“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與人際交往頻率聯係緊密。日常生活經驗也告訴人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接觸,是培養友誼的重要基礎。如果一個孩子不善於與人交往,或者僅在某一狹小的圈子裏轉來轉去,那他就失去了本應屬於他的那份友情,失去了可以互相討論問題、互訴煩惱、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的朋友。
(3)讓孩子明白,交往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
中國有句古語:“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有沒有共同學習的朋友,不僅學習的效果不同,而且對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曾進行過孤獨對人身心影響的實驗,請應試者單獨居住在一間間完全與他人隔絕的小屋子裏,屋內擺有多種美味佳肴,可以自由地吃、喝、睡。結果,兩周後,所有應試者都忍受不了這種坐享其成的生活。他們拚命敲打牆壁,要求重回“人間”。
亞裏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社會性動物。”
交往可以使青少年相互傳遞信息,在心理上相互感染,從而消除學習和生活所帶來的煩惱、苦悶、悲傷、孤獨、焦慮等消極的心理狀態,使孩子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反之,孩子缺乏必要的交往,就會感到孤獨、寂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上的失調和人格上的缺陷。
2、改變觀念,糾正孩子不善交際的毛病
有許多孩子根本不善交際,甚至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孩子的交際能力,應從小培養。要糾正孩子不善交際的毛病,家長首先要糾正自己思想上的誤區;其次,要給孩子創造交際機會,教給孩子交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