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餘華《活著》主人公福貴的生存理念(1 / 3)

解讀餘華《活著》主人公福貴的生存理念

專題餘華論

作者:陳曉波

小說《活著》是著名作家餘華的經典作品,主要描述的是生活在20世紀40年代的農民故事,主人公福貴在生活上遭遇了各種磨難,但是其心態卻始終是樂觀的,秉著一種超然的生活態度。小說《活著》向我們描述的是一個人和命運之間的那種感情,感激之中有著仇視,但是卻不能對對方有一點的抱怨;小說《活著》向我們描述的是人為了活著而活著,並不是因為生活之外的其他東西而活著;小說《活著》向我們描述的是眼淚的無處不在,是一種絕望的代表。

一、隨遇而安、看破生死的人生態度

小說《活著》主要是以主人公福貴對自己40年來的家庭變故進行回憶,從而向我們展現的是在命運的無情打擊之下的小人物的各種無奈。讓我們感到非常佩服的是福貴的那種承受能力,麵對生活的各種苦難,他選擇了默默地承受。對福貴來說,物質方麵的貧窮並不是人生的真正苦難,家人的不斷去世給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打擊。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福貴先後送走了七位至親,同時也目睹了很多鮮活生命的消逝,這些都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不堪。命運的無情捉弄並沒有讓福貴產生任何抱怨,他選擇了默默承受。麵對親人的不斷離世,他並沒有悲觀,而是仍然繼續非常樂觀的生活,這是一種對生死看破的生活態度。正是一個充滿巨大變化的時代,國共戰爭的經曆讓福貴看到了更多的死人場麵,土改時期龍二被槍斃的場麵、“文革”時期的混亂場麵、好友被打殘然後自殺的場麵等,所有的這些都是那樣的讓人心驚肉跳。對於福貴而言,他更有理由去選擇死去,如年輕時候將自家財產全部輸光,氣死父親;解放後兒子的突然夭折、妻子的病故,女兒的難產而死、女婿的意外去世等,所有的這些都是一次次的親人送別之痛,讓福貴的內心遭遇了很大的精神傷害。他的家人都一個個離他而去,他是那樣的絕望。打擊如此沉重,但是福貴的精神卻沒有失常,也沒有因此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悲觀厭世現象並沒有在他身上出現,他始終保留的是一種坦然的心態,為了活著而活著。

對福貴來說,命運是如此的不公平,但是他並沒有選擇抗爭,而是選擇了對人生苦難的默默承受,這樣的行為可能在一些人看來是一種無能、軟弱的表現。然而,命運之神是如此強大,我們每一個生命顯得如此渺小,單個人的反抗都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我們選擇默默地承受苦難,那樣具有的效果明顯比抵抗要強。能夠承受人生苦難的人必然有著很好的心態,反抗隻是一時衝動的結果,而承受則是一種堅強的毅力。福貴是一個非常渺小的人物,他隻能選擇承受,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可行。福貴的家人本來個個都活蹦亂跳,但是卻都先後離他而去,他本來應該死好多次,但是他卻依然活得很好。本來應該死的人卻沒有死,而不應該死的人卻先後離開人世。這樣的經曆讓我們感覺到人在活著的時候是需要麵對死亡的,這就是一種人們常說的活受罪,是一種後死的人感受到的痛苦。在人生的盡頭,每一個人內心都會多少有一些悲傷之情。對於長壽,季羨林曾經說,伴隨我們不斷增長的年齡,我們會感覺到,後死的人的生活處境其實還不如先死的人。人活得歲數越大,就會經曆越來越多比自己先去世的親友,內心就會有更多的對親人的懷念,這樣的感情會越積越厚,當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將人壓垮。季羨林擁有金錢、地位、金錢等,他比福貴富裕多了,就是這樣的處境,他都覺得後死者並沒有好的感覺,那麼其他人的後死之景就更不要說了。在晚年的時候,福貴承受了人間的很多痛苦,這些都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然而福貴卻還是承受了,這正是他的獨到之處。雖然他隻是一個小人物,但是他的身上卻有著常人所沒有的那種迷人的氣息。在福貴的一生中,苦難、死亡一直伴隨著他。作者餘華在小說《活著》當中塑造了福貴這樣的社會底層人物,通過對他的遭遇描寫來向我們表達一種對生活苦難選擇承受的人生態度。在小說的結尾,福貴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雖然隻有短短的15個字,但是我們卻能夠感受到他的一種人生哲學,即玩世、人世和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