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法蘭西語境解讀餘華的小說《兄弟》(1 / 2)

基於法蘭西語境解讀餘華的小說《兄弟》

專題餘華論

作者:高華

在創作《許三觀賣血記》之後的十年間,餘華一直銷聲匿跡。而2005年重返文壇,其新作《兄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強烈反響。這部作品圍繞李光頭和宋鋼兩兄弟的人生命運展開敘述,將在“文革”劫難當中一個重組家庭從幸福到逐漸崩潰的曆程展現出來,同時也表現了各色人物的行為反應,揭示了個人命運無法同國家意誌相抗衡的現實悲劇。作品以特定的曆史苦難為書寫對象,展示了人性之愛與活著的堅實關係,凸顯了愛的無私、寬廣和無畏,更深層地揭示了倫理道德、愛情親情與欲望之間的矛盾糾葛。作品始終有著一種欲望的敘述,不論是李光頭渴望去太空的敘述,還是其偷看屁股的陳年舊事,都是如此。同時作品中還隱含著作者豐富的主觀性欲望,這有效地控製著敘述對象的意義呈現和故事情節的發展,並能夠將作者的情感世界展現出來,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敘述的掌控欲望。當前,國內愈加重視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議題,而要想實現真正走出去,必須要進行中國文學的譯介。餘華在當代中國文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作品越來越多地得到西方世界的關注,先後譯介到法國的作品共有十部,而且還獲得不少文學獎項。《兄弟》於2008年被譯介到法國並出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受到很多媒體的好評:在國內《兄弟》被認為不符合主流美學,寫作風格因簡單而被認為毫無趣味,是一部庸俗不堪的作品。但在由於受到拉伯雷式粗鄙怪誕小說傳統的影響,法國讀者卻對其持另外的看法,對其簡單的寫作風格十分認可。我們知道,不同的語境下的讀者對於作品有著不同的感受力,往往對異域具有較強的認知訴求和獵奇心理。《兄弟》所描寫的情節對於國人而言毫無新鮮感,但是因為文化差異,再加上對異國情調的好奇,讓法國讀者對其情節充滿興趣。

一、曆史本身所賦予的荒誕真相

在法國讀者看來,餘華的敘述核心符號是共時性的曆史經驗,這能夠將他們的具象化意蘊空間有效穿透,從而讓敘述呈現為對更為廣闊生存境域的表現,從而讓他們獲得認知的可能。對於這種高度符號化的事件,有人認為是一種媚俗的表現,指出餘華實際上遊離於思想與媚俗之間;對於這種解讀,筆者不敢苟同。在當今所謂的“下半身寫作”盛行的情況下,具有一定思考和審美的作家就不可能為了迎合讀者,而借助於“處女膜”“屁股”之類。《兄弟》所顯示出的簡單、誇張、荒誕主要是因為高度符號化事件所呈現出的某些喜劇性特征,也可以說這些事件所表現出的曆史本身的荒誕性,事實上,這是對極度壓抑和放縱後的人性自然的真實表現,其依然是悲欣交集式的審美意圖的本質體現。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餘華後期創作中對於悲憫意緒的恪守,滲透在《兄弟》狂歡式的敘述當中。悲憫意緒作為一種人生情懷,對於餘華而言始終無法割舍,是他在探索了冷漠、殘忍、暴力的人性之後所尋找到的創作信念。因此餘華後期創作中一直追求回到最基本的人類生活狀態和生命存在的基礎部位,對在特定曆史環境中普通百姓的人性基質和生存信念進行探究和思考。品讀其作品不難發現,《在細雨中呼喊》是在對孤獨無助的成長進行講述,從而探尋悲憫的重要性;《活著》則是在講述眼淚的寬廣中對悲憫和活著的價值進行展示。而《許三觀賣血記》則是在對愛與犧牲的講述中,對悲憫之於困難的救贖作用進行了表達。作品《兄弟》依然在講述人物內心的悲憫情懷,對悲憫甚至對荒誕生活進行了消解。餘華並不是用悲憫消解荒誕的發明者,但是他將自己對曆史本身的觀照表現出來,展現了一個作家麵對曆史現實所持的價值立場和倫理情感。

作者正是基於這種價值立場,受到倫理情感驅動,作品《兄弟》的上半部講述了在“文革”劫難中重組家庭逐漸走向崩潰的過程,向讀者展現了個人命運無法抗衡國家權力意誌的悲慘結局,將人性之愛與活著之間的堅實關係表現出來。宋凡平、李蘭都有著一個破碎的家庭,當他們走到一起時,同時遭受了物質的貧乏與困頓以及人們的嘲諷與排斥,更有曆史劫難所帶來的深重的苦難。然而他們並沒有放棄愛情與生活,而是頑強地堅持與奮鬥,努力爭取未來的美好。對於幸福,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要求,隻是通過兩兄弟間的情感默契來將相濡以沫的滿足與溫暖折射出來。雖然,曆史帶來的災難與暴力無處不在,但是他們卻能夠從容地生活,守候著平靜而自足的生活。餘華通過對這種深重生存苦難的描述,將親情、人道情懷等充分演繹出來,展示其巨大的生存力量。在李光頭和宋鋼兩兄弟的成長曆程中,在被各種扭曲的道德所啟蒙浸染的同時,也在生活的細節中體會到了親情與溫暖,領悟到了憐憫與關愛,看到了這些情感背後的無私無畏與堅忍強悍。當自己的家被抄後,宋凡平用樹枝當做筷子來教孩子們吃飯,以此來對暴力後的心酸與災難進行化解;當他的胳膊被打得脫臼後,為了不讓孩子有暴力的恐懼感,就用“郎當了”,“需要休息”的言語來不讓孩子知情。當兩個孩子麵對父親的屍體時,蘇媽“你會有善報的”話語讓他們在極度絕望中看到了最淳樸的倫理道義;而從李蘭給丈夫送葬和每年清明祭奠丈夫的行為以及堅韌的生活態度中,兩個孩子逐漸體會到了親情的無畏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