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她憂心的是兒子畢業回家後,一些原來不怎麼到她家裏來的大姑娘小媳婦,現在有事沒事常到她家裏來,作為過來人,孟功科的母親知道其中的含義,擔心萬一兒子要是受到別人的誘惑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讓她們娘兒倆個以後可怎麼立足呀。
為了使兒子走正道,不犯錯誤,這一天,母親把兒子叫到跟前,打算和兒子好好談談。
母親問:“兒子,你知道你今年多大了嗎?”
“十七。”
“兒子,按理說,這個年紀應該讓你繼續上學,繼續讀書,為自己爭取一個美好的前程,可我們家的情況就是這樣,是媽媽拖累了你,是媽媽對不起你,希望你不要怪媽媽。”
“媽,您千萬不要這樣說,你沒有對不起我,你一個人含辛茹苦把我養大,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心裏最清楚,我報答你都來不及,怎麼會怪您呢。再說了,人生之路千百條,也並非讀書這一條。您說呢?”孟功科寬慰母親。
母親點頭:
“兒子呀,媽媽這樣說自有這樣說的道理。我們本是河南人,雖說不上是書香門第,可鼓勵孩子多上學多讀書卻是我們家的優良傳統。到了你祖父和你父親這一輩盡管家道艱難,可喜歡讀書和鼓勵孩子多讀書的傳統依然沒變。後來遭遇水災,家園被毀,逃難來到這裏,由於我能力有限,沒能讓你繼續讀書,媽媽還是感到很內疚。”
“媽,您不要這麼說,我雖然沒有繼續讀書,可怎麼說也初中畢業了,在咱們這裏也算得上是半個知識分子了,所以你不必內疚。”
“你能這樣想就好,那可你知道你們祖上鼓勵孩子們多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呀?”
“增長才幹,為人民服務。”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是這麼教他們的
“增長才幹沒有錯,為人民服務也沒有錯,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明辨是非,辨別醜惡的能力,明白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做一個存粹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不知道你明白了沒有?”
“媽,我明白了,我一定好好做人,不讓您生氣。”
母親點點頭:
“孩子,這麼多年,我們母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多虧了村裏鄉親們的幫助和照顧我們才能走到今天,鄉親們對我們有恩呀。”
“媽,我知道,將來我一定報答鄉親們的恩德。”
“說得對,以後鄉親們要是有什麼困難,都要力所能及地盡力去幫忙。”
“媽,你放心吧,我知道了。”
母親話鋒一轉,“那如果有人想讓你幫他去偷東西,你會幫忙嗎?”
“當然不會,我一個革命青年,胸懷遠大革命理想和革命抱負,怎麼能去幫別人偷東西呢?”
“這就對了,幫忙不是什麼都可以幫,有些忙能幫,有些忙不能幫,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是絕對不能做的,違法亂紀,有違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事堅決不能做,不知道你聽明白了沒有?”
“媽,我聽明白了,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的螺絲釘,而不是一顆毒害人民的大毒草。”
母親很滿意,點頭道:
“好,那你能不能告訴我這一段時間晚上都到哪裏去了?”
“就在楊大寶家裏,那裏也沒去。”
“沒有去別的地方?”
“沒有。”
細心的母親聽了這話心裏就開始犯嘀咕了,楊大寶夫妻二人在鄉親們的印象中很不錯,可夫妻二人結婚後一直沒有孩子也是盡人皆知的事。據說是楊大寶有什麼問題,他們會不會對兒子有什麼其他想法?於是就問:
“楊大寶夫妻二人對你怎麼樣?”
“很好,很熱情。”
“那你們在一起都幹什麼?”
“沒幹什麼呀,就是吃飯,喝茶、聊天、拉家常。”
“喝酒了沒有?”
“喝了。”
母親感覺有些不對,兒子以前是從來不喝酒的,現在怎麼喝起酒來了。就說:
“以後晚上出門不要在外麵呆的太晚,盡量不要喝酒,早點回來,媽在家裏等你。”
“媽,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