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兩座寺院雖然遙遙相對卻很少往來,但都在同一個地方取水。這個取水的地方叫“日月潭”。
日月潭的名字從何而來,無人得知,也許和道家的思想有關,天地分陰陽,取的是日月陰陽之意吧。
日月譚大致處於兩座道觀的中間部位。
每日早晨,負責打水的小道姑和小道士們都會來這裏取水,道姑在東邊,道士在西邊,隔著一潭水可以近距離相望。
且往往是小道士們提前先來到這裏,卻不動手不打水,坐在潭邊打坐或玩耍,等待著小道姑們的到來。
當一群小道姑搖搖擺擺,低眉順目地拿著水桶到潭邊汲水時,小道士們不打坐了不玩耍了,笑嘻嘻地看著對麵的小道姑,指指點點,相互之間又打打鬧鬧起來,畢竟年齡小,對一切都好奇。
一次一個年齡很小的小道士隨師兄一起來汲水,看見師兄直勾勾地向對麵看,不由得奇怪地問:“師兄,你看什麼呢?”
師兄嚴肅而認真地說道:“小聲點,我在看毒蛇”
小道士仔細看了看對麵的小道姑,很漂亮,很好看。就笑道:
“師兄,我喜歡毒蛇。”
對麵汲水的那些道姑,也知道對麵這些道士是慶元寺的,也知道他們在看什麼笑什麼,免不了一個個麵紅耳赤,也免不了偷看上幾眼。但覺得這些小道士和自己的年齡差不多,俏皮搗蛋,活潑可愛,所以汲水的行動也就慢了。
時間長了,相互之間熟悉了,習慣了,小道姑們也就不再害羞了,反而覺得這些小道士很有趣,很好玩。
等小道姑們扭扭捏捏汲完水,目送她們走遠了,道士們才幹淨利索的打好水,高高興興地挑回道觀裏去。
晚上躺在床上,免不了心動神搖,胡思亂想一番,然後再做一個好長好長的春夢。
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慣。大家心知肚明,覺得有趣,也都不願意說出來,有機會就去明月譚,“日月譚”就變成了“望月譚”。反正寺院的領導幹部們又不來打水,也不了解情況。
兩個寺院的主持知不知道這種情況,有沒有人向他們打小報告,就不得而知了。
隻是在兩個寺院裏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是慶元寺的前任主持臨死時對他的接班人,也是他最親近的徒弟說:
“徒弟呀,我死之後,如果有機會,你就幫我去看望看望興善寺的主持師太吧。”
徒弟看見主持可憐,就答應了。可答應是答應了,卻不明白師傅怎麼會對興善寺的主持師太念念不忘呢?難道他們之間曾經鍾山風雨起蒼黃過?
可以前也沒看見他們之間有什麼過多的交往呀?也許都是出家人,又都是寺院的最高領導,惺惺相惜,同病相憐罷了!
改革開放以後,道觀雖是界外之地,可也不能脫離大環境,也要積極響應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號召,為國家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於是道觀就不再是過去單純的道觀了,更像是兩個開發公司了,所不同的是,一般的公司推銷的是產品和服務,而道觀這個特殊的經濟體推銷的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神仙。
神仙是什麼樣?誰也沒有見過,是美麗動人還是麵目猙獰,就不知道了,那就隻能想是什麼樣就什麼樣吧!
當然,道觀要比附近的村子開化得多,有神保佑,經濟發展得也快。他們除了與城裏的旅遊公司結成聯盟之外,以神仙為資本做生意,是不需要什麼實物投資的,神就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