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的家裏並不富裕,但小秋的媽媽為了小秋全麵發展,給她報了很多才藝班、補習班,花了很多錢,可小秋一點也不樂意去,還總在家鬧脾氣。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小秋不願意起床,不願意去參加補習班。小秋的媽媽叫了幾次小秋都不起來,她感到無可奈何,便使出撒手鐧,她語重心長地對小秋說:“小秋,報了這些班,我可為你花了好多錢,你要爭氣,不然那些錢白白浪費掉了啊!”
小秋聽後突然爆發了:“誰要你花錢,你以為花錢多,我就應該好好學習嗎?你從來就隻關心自己花掉的錢!”
父母請明白,孩子學習的責任感並不是來自於父母花了多少錢,而是來自於是否感興趣和對知識的熱愛。
很多家長曾說自己的學習動力就是來自於當年親眼看到父母頂著烈日在田間勞動,鹹菜是一年到頭的主菜,老母雞下的蛋,除非生病才舍得吃,多數時候雞蛋是拿到市場上換錢的,想到這些就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
可現在時代不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總念叨孩子上學花了多少錢,孩子是不會領情的,也不會就此產生學習的動力。
一個中學生就說:“我媽成天在我耳邊嘮叨一年給我交了多少學費、住宿費,真煩人!大不了我不學習了,自己去打工算了。”
這個學生的話雖然偏激了一些,但也的確反映了一種反感的心理。學費多少並不能成為學習的動力。
因此,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不夠刻苦,就應該著力找出孩子學習熱情不高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而不要說那些令孩子反感甚至厭惡的話,否則會誤導孩子,學習是為了學費而學,為了交了錢而學,這樣一沒動力,二不懂感恩,這實在不是長久之計。
對孩子來說,投資於學習方麵的金錢的多少,孩子是不太關心的,以金錢來要挾孩子學習,效果不會太明顯。